那些被称为“活化石”的物种,真的停止进化了吗?
上传时间:2020-12-11 00:08点击:
“活化石”是一个我们小学二年级就知道的概念,指得是那些起源非常久远的生物,最常见的好比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所谓活化石,其实在大众眼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这些古老的生物本应该出现在化石当中,但它们却仍然活在现代,和它们相近的物种都已经湮灭在历史当中了。
换句话说,这些活化石生物跟它们数千万年前乃至上亿年前的祖先们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鲎,鲎作为海洋中造型奇特的动物显得与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它们的历史已经有4.5亿年了。
今天的美洲鲎与1.4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的达尔文鲎相比,在造型上几乎没有区别。
它们是已经停止进化了吗?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成功的物种诞生后甚至不需要太多改变,靠苟就能千秋万代,走上物种巅峰?
美洲鲎(左)与达尔文鲎(右)试想一下,那些与它们同时代的竞争对手们都变成了化石,而只有它们经历了多次大灭绝事件,一路走到今天,这难道不是成功吗? 然而,事实是它们大多已经无路可走了。
回到鲎的进化故事,鲎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8亿年前,它们的足开始出现分工,前足用于行走、游动或捕食,后足演化出用于呼吸的鳃。
鲎的书鳃在那个时代,鲎的祖辈兄弟姐妹非常繁荣,分成两支,一支发展出桨状肢和大钳子,成为了顶级掠食者,俗称海蝎。
另一支则演化出了大锅盖一样的盔甲,栖息在海底过着滤食或食腐的生活,这就是鲎的直系老祖宗。
安逸的生活一直过到了鱼类的崛起,海蝎被打得落花流水,铠甲和钳子就像面对现代搏击的“太极大师”们,没有还手的余地,逐渐衰落。
广翅鲎俗称海蝎而背着加强版铠甲的鲎类防御力还不足以被撼动,加之其“底层”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甚至还演化出了体型超大巨型希伯特鲎,体长达到1.6米。
之后的故事就有些悲情了,鲎家族并不是停止了进化,它们也有很多演化方向的尝试,比如进入淡水开辟新天地,然而奈何装备落伍,屡屡溃败。
巨型希伯特鲎复原图以至于今天鲎家族仅剩3个属4个种,还过着老祖宗的生活,不是它们不想努力,而是现实太过残酷,这还没算突然蹦出来的人类,差点没刹住车给丫吃灭绝了。
不要以为“活化石”是躺着的赢家,真正的赢家应当是遍地开花。
同样都是看起来和祖先非常相似,有的是穷途末路,有的却是前程万里。
有人说蟑螂也是“活化石”之一,理由是它们的历史也达到了3.2亿年之久,但不一样的是蟑螂可是真正的赢家。
蟑螂所属的蜚蠊目,其化石数量仅此于鞘翅目昆虫,屈居第二,它们自诞生起就是最成功一类动物。
首先是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从目前已发现的化石证据来看,从欧洲到美洲,东亚到中东,都有蜚蠊化石出土。
它们的装备也十分先进,早期昆虫的翅膀不能折叠,比如古蜻蜓,休息时翅膀也是张开的,小时候应该有人会用捏翅膀的方法来抓正在休息的蜻蜓吧。
而蜚蠊目昆虫率先进化出了可折叠的翅膀,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飞行的时候展开,休息的时候折起来隐藏,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也更利于在陆地上的活动。
蟑螂的种类繁多,绝不仅仅是我们深恶痛绝的那几种常见的小强,事实上对人类有害的蟑螂也仅仅30余种,在整个蜚蠊家族4000多种中,占比不到1%。
在自然界中的其他蟑螂也并不都是吃剩菜啃垃圾的角色,它们手段丰富技能多样,有在水生或半水生的蟑螂,有通过拟态躲避捕食者的拟态蟑螂,还有进化出强健后足的跳跃蟑螂。
并且科学家还发现,最早的完全社会性昆虫可能就是蟑螂。
在中生代的琥珀中,发现了一种身体狭长、体色淡化的蟑螂,它们身上具有发达的感觉毛,头大、唇须长,与社会性昆虫的特征非常相似。
事实上,2007年开始,作为昆虫里最有代表性的社会性物种,白蚁被并入蜚蠊目,颠覆了我们从前的认知,更加说明了蟑螂在历史上的成功。
对于整个蟑螂家族而言,它们还未曾衰败,至于它们的体态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原因在于这套装备的适应性真的太强,不信的话回想一下你追着蟑螂打的狼狈模样。
不错的飞行能力,优秀的奔跑速度,收起翅膀后可钻入各种缝隙,最可恨的是还能爬墙,对震动和光线极为敏感,总能在你使出致命一击前预知危险。
那么蟑螂停止进化了吗?不仅没有,它们甚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着,当然并没有体现在外表上。
前面提到了蟑螂家族中仅有不到1%对人类有害,但就是这区区二三十种就能让人类吃尽苦头。
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花费超过15亿美元来消灭蟑螂,是防治艾滋病预算的2倍,但可怕的是它们对药物的抵抗力进化速度非常快,如果药物不能迅速杀灭一个蟑螂群落,那么它们的抗药性会迅速增强,并且传给后代。
对蟑螂这种“活化石”而言,进化从未停滞,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盘太强,小修小改不容易被察觉罢了。
琥珀中的古蟑螂与现代蟑螂非常相似最后我们再来说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化石”——鳄鱼,很多人都以为鳄鱼的出现要早于恐龙,有的还会知道一些某某鳄的史前物种。
比如狂齿鳄,从外形的生活习性来看它们都与今天的鳄鱼很相似,但别被名字里的鳄给骗了,狂齿鳄属于植龙目(植龙这个名字是个误会,最早认为是植食的),与现代鳄鱼所属的鳄形超目前缘关系并不近。
一个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植龙类的鼻孔更靠近口鼻基部,不像鳄类那样鼻孔位于嘴巴末端,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是自然选择造就的趋同演化。
植龙类的鼻孔位置更近口鼻基部 植龙类称霸淡水后便快速衰退,而鳄类之后才开始崛起,在侏罗纪开始称霸淡水,但实际上鳄鱼祖先的进化史其实要比想象中的复杂。
它们在淡水、海洋、陆地之间反复横跳,与同时期的竞争者斗争,有的从淡水向海洋进发但最终灭绝,有的从淡水向陆地,但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只能守住淡水这块根据地。
地蜥鳄(一种海洋鳄鱼)复原图有学者认为鳄鱼不是活化石,因为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停下脚步,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努力了上亿年最终还是回到了解放前,让人感觉它们停止了进化像个活化石。
活化石这个说法最早是达尔文创造的,本意是指某些带有古老特征,像化石一样能够提供演化争取的物种,但后来随着大众和媒体的传播,活化石变成了指代那些所谓没有停止进化物种。
现存的腔棘鱼物种也并非就当年四足动物的祖先其实生物的进化是不会停止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算是鲎类,如果真的没有进化,那今天也不会有达尔文鲎和美洲鲎两个物种名了。
即便真的有所谓的“活化石”,我们也不用去追捧,这些孑遗生物也并非什么强者,因为长时间的苟活不能证明强大,真正的强大要靠那些灭绝的弱者来衬托。
所谓活化石,其实在大众眼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这些古老的生物本应该出现在化石当中,但它们却仍然活在现代,和它们相近的物种都已经湮灭在历史当中了。
换句话说,这些活化石生物跟它们数千万年前乃至上亿年前的祖先们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鲎,鲎作为海洋中造型奇特的动物显得与其他生物格格不入,它们的历史已经有4.5亿年了。
今天的美洲鲎与1.4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的达尔文鲎相比,在造型上几乎没有区别。
它们是已经停止进化了吗?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成功的物种诞生后甚至不需要太多改变,靠苟就能千秋万代,走上物种巅峰?
美洲鲎(左)与达尔文鲎(右)试想一下,那些与它们同时代的竞争对手们都变成了化石,而只有它们经历了多次大灭绝事件,一路走到今天,这难道不是成功吗? 然而,事实是它们大多已经无路可走了。
回到鲎的进化故事,鲎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8亿年前,它们的足开始出现分工,前足用于行走、游动或捕食,后足演化出用于呼吸的鳃。
鲎的书鳃在那个时代,鲎的祖辈兄弟姐妹非常繁荣,分成两支,一支发展出桨状肢和大钳子,成为了顶级掠食者,俗称海蝎。
另一支则演化出了大锅盖一样的盔甲,栖息在海底过着滤食或食腐的生活,这就是鲎的直系老祖宗。
安逸的生活一直过到了鱼类的崛起,海蝎被打得落花流水,铠甲和钳子就像面对现代搏击的“太极大师”们,没有还手的余地,逐渐衰落。
广翅鲎俗称海蝎而背着加强版铠甲的鲎类防御力还不足以被撼动,加之其“底层”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甚至还演化出了体型超大巨型希伯特鲎,体长达到1.6米。
之后的故事就有些悲情了,鲎家族并不是停止了进化,它们也有很多演化方向的尝试,比如进入淡水开辟新天地,然而奈何装备落伍,屡屡溃败。
巨型希伯特鲎复原图以至于今天鲎家族仅剩3个属4个种,还过着老祖宗的生活,不是它们不想努力,而是现实太过残酷,这还没算突然蹦出来的人类,差点没刹住车给丫吃灭绝了。
不要以为“活化石”是躺着的赢家,真正的赢家应当是遍地开花。
同样都是看起来和祖先非常相似,有的是穷途末路,有的却是前程万里。
有人说蟑螂也是“活化石”之一,理由是它们的历史也达到了3.2亿年之久,但不一样的是蟑螂可是真正的赢家。
蟑螂所属的蜚蠊目,其化石数量仅此于鞘翅目昆虫,屈居第二,它们自诞生起就是最成功一类动物。
首先是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从目前已发现的化石证据来看,从欧洲到美洲,东亚到中东,都有蜚蠊化石出土。
它们的装备也十分先进,早期昆虫的翅膀不能折叠,比如古蜻蜓,休息时翅膀也是张开的,小时候应该有人会用捏翅膀的方法来抓正在休息的蜻蜓吧。
而蜚蠊目昆虫率先进化出了可折叠的翅膀,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飞行的时候展开,休息的时候折起来隐藏,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也更利于在陆地上的活动。
蟑螂的种类繁多,绝不仅仅是我们深恶痛绝的那几种常见的小强,事实上对人类有害的蟑螂也仅仅30余种,在整个蜚蠊家族4000多种中,占比不到1%。
在自然界中的其他蟑螂也并不都是吃剩菜啃垃圾的角色,它们手段丰富技能多样,有在水生或半水生的蟑螂,有通过拟态躲避捕食者的拟态蟑螂,还有进化出强健后足的跳跃蟑螂。
并且科学家还发现,最早的完全社会性昆虫可能就是蟑螂。
在中生代的琥珀中,发现了一种身体狭长、体色淡化的蟑螂,它们身上具有发达的感觉毛,头大、唇须长,与社会性昆虫的特征非常相似。
事实上,2007年开始,作为昆虫里最有代表性的社会性物种,白蚁被并入蜚蠊目,颠覆了我们从前的认知,更加说明了蟑螂在历史上的成功。
对于整个蟑螂家族而言,它们还未曾衰败,至于它们的体态长期以来变化不大,原因在于这套装备的适应性真的太强,不信的话回想一下你追着蟑螂打的狼狈模样。
不错的飞行能力,优秀的奔跑速度,收起翅膀后可钻入各种缝隙,最可恨的是还能爬墙,对震动和光线极为敏感,总能在你使出致命一击前预知危险。
那么蟑螂停止进化了吗?不仅没有,它们甚至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化着,当然并没有体现在外表上。
前面提到了蟑螂家族中仅有不到1%对人类有害,但就是这区区二三十种就能让人类吃尽苦头。
据统计,美国政府每年花费超过15亿美元来消灭蟑螂,是防治艾滋病预算的2倍,但可怕的是它们对药物的抵抗力进化速度非常快,如果药物不能迅速杀灭一个蟑螂群落,那么它们的抗药性会迅速增强,并且传给后代。
对蟑螂这种“活化石”而言,进化从未停滞,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盘太强,小修小改不容易被察觉罢了。
琥珀中的古蟑螂与现代蟑螂非常相似最后我们再来说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化石”——鳄鱼,很多人都以为鳄鱼的出现要早于恐龙,有的还会知道一些某某鳄的史前物种。
比如狂齿鳄,从外形的生活习性来看它们都与今天的鳄鱼很相似,但别被名字里的鳄给骗了,狂齿鳄属于植龙目(植龙这个名字是个误会,最早认为是植食的),与现代鳄鱼所属的鳄形超目前缘关系并不近。
一个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植龙类的鼻孔更靠近口鼻基部,不像鳄类那样鼻孔位于嘴巴末端,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是自然选择造就的趋同演化。
植龙类的鼻孔位置更近口鼻基部 植龙类称霸淡水后便快速衰退,而鳄类之后才开始崛起,在侏罗纪开始称霸淡水,但实际上鳄鱼祖先的进化史其实要比想象中的复杂。
它们在淡水、海洋、陆地之间反复横跳,与同时期的竞争者斗争,有的从淡水向海洋进发但最终灭绝,有的从淡水向陆地,但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只能守住淡水这块根据地。
地蜥鳄(一种海洋鳄鱼)复原图有学者认为鳄鱼不是活化石,因为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并没有停下脚步,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努力了上亿年最终还是回到了解放前,让人感觉它们停止了进化像个活化石。
活化石这个说法最早是达尔文创造的,本意是指某些带有古老特征,像化石一样能够提供演化争取的物种,但后来随着大众和媒体的传播,活化石变成了指代那些所谓没有停止进化物种。
现存的腔棘鱼物种也并非就当年四足动物的祖先其实生物的进化是不会停止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算是鲎类,如果真的没有进化,那今天也不会有达尔文鲎和美洲鲎两个物种名了。
即便真的有所谓的“活化石”,我们也不用去追捧,这些孑遗生物也并非什么强者,因为长时间的苟活不能证明强大,真正的强大要靠那些灭绝的弱者来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