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高希希执导,黄剑东编剧,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领衔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决战》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隆重上映,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决战》浓墨重彩地重现了决定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场战役——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长达2个多月。期间,解放军一共集结了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山东兵团、苏北兵团的23个纵队,共计约66万人;国民党则集结了7个兵团共计约80万人。这是双方投入总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超过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以江苏徐州为中心。
徐州是《尚书·禹贡》所称的华夏九州之一,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有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在此,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多次重大战役围绕徐州展开。如刘邦与项羽的彭城之战、曹操俘获关羽和刘备妻子的下邳之战、李世民讨伐徐元朗的徐州攻击战等。抗日战争初期的台儿庄战役,则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部队将总司令部设立在徐州,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等以徐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双方围绕徐州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激战。其中,第一阶段的碾庄战役正是在徐州下属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碾庄进行。碾庄战役的胜利,给淮海战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重大战役的命名,是以战役发生的主战场命名的。辽沈战役发生在辽宁省,并以沈阳为主要目标之一,因而得名;平津战役的主战场是北平和天津,因而得名。按照这种命名法则,淮海战役应该命名为徐州战役才对。为什么不这样命名呢?
这与淮河战役最初提出的方案有关。
最初,华东野战军提出了3个决战方案,其中第一个方案就是淮海战役。该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杨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人休整。”
按照这个方案,华东野战军的战场范围位于两淮(淮安、淮阴)和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之间,是名副其实的“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首先进攻淮安、淮阴,并阻击歼灭增援敌军。攻占淮安、淮阴后,再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这场战役。
这一方案的战场范围较小,投入的兵力也不多,只有华东野战军一家参战。但是,方案提交上去后,得到了重大改变,变成了一个目标大得多的新方案:不光是吃掉两淮和海州两个国民党整编师,还要歼灭整个黄百韬兵团,以及有可能增援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攻击焦点直指军事重镇徐州。
这样一来,华东野战军面对的敌人(包括有可能前来增援的敌军)就多达7个兵团80多万人。华东野战军有16个纵队加4个旅,共计40多万人。用40万人去打80万人,敌众我寡,力量过于悬殊,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华东野战军需要一支重要的配合力量,这就是中原野战军。
1948年11月1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约15万人与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40多万人,共同进行淮海战役,参战兵力达到60万人。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率先打响淮海战役。
很快,战火就围绕着徐州为中心,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山东枣庄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蔓延。这一区域也被称为“淮海”,远远大于两淮和海州之间的面积。由此,人们将此前方案中的淮海战役称为“小淮海战役”,最终成为大决战的淮海战役称为“大淮海战役”。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昔日发生淮海战役的淮海地区,在1986年成立了淮海经济区,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的20个地级城市组成,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枣庄、济宁、菏泽、临沂、日照、泰安、莱芜、商丘、开封、周口、宿州、淮北、阜阳、蚌埠、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