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郭守敬就是中华民族创新的杰出代表,郭守敬在天文学、数学、水利和仪器制造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17项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水平。
郭守敬的祖父郭荣,学识渊博,“通五经,精于算术、水利”,十分关心对郭守敬的教育,从小就使郭守敬有着良好的家庭影响。但就当时总的情况来讲,郭守敬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是很差的。当时找国北方政局混乱,生产衰败,人民大量逃亡,古代传统的乡间痒序之教不能正常进行,因此郭守敬十八岁时从刘秉忠学,就不得不避居于邢台西南一百四十多里的紫金山。但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并不能动摇郭守敬虚心好学,孜孜追求的决心。
郭守敬这种勤奋好学,孜孜追求的进取情神,是郭守敬一生在科学技术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郭守敬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郭守敬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郭守敬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郭守敬的毕生事业和主要成就虽在天文和水利两个方面,但郭守敬却是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许多领域都有郭守敬的创造性的贡献。这样一位有多方面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身后自然会得到后人的赞扬和敬仰。新中国建立后,人们对郭守敬更隆重纪念。1959年开馆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门厅中陈列了郭守敬发明的简仪,元朝展品中设立有郭守敬的胸像和事迹介绍。八十年代初,在郭守敬的家乡建立了郭守敬纪念馆。1977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小行星2012号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