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白赚了后人大把眼泪。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是因为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心中内疚太甚,夜里辗转难眠。
他们的爱情是断了翅的飞不起来的比翼鸟。
马嵬坡前李隆基犹豫的一刹那,已经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结局。
杨玉环是政治阴谋的牺牲品,李隆基为了政治目的祭出了他的“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
可是,故事本身依旧让人陶醉,每年的七夕之夜,许多人还会想起长生殿里的夜半私语,真希望那个天长地久的誓言能得以成真。
儿媳妇到姨太太的转变
李隆基在未做皇帝之前,被封为临淄王,有元配夫人王氏。
后来发动政变成功,李隆基成了大唐王朝名副其实的领袖,王夫人也摇身一变成了母仪天下的王皇后。
可见她也是个胸怀锦绣的人物,但生不逢时,偏偏赶上李隆基是个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迥然有异的皇帝,王皇后那点小算盘,难逃李隆基的法眼。
王皇后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能生养。
她是李隆基的发妻,结婚年头不少,却始终未能生产,她的哥哥王守一非常着急,就对妹子说:“妹子,俗话说母以子贵,你到现在也没能怀上龙种,长此下去可如何是好?”王皇后岂有不着急的道理,她说:“我何尝不急?只是这不是着急的事。
兄长难道有好办法不成?”王守一不是神仙,对不孕不育症无可奈何。
但为了保住妹子的皇后之位,进而延续王家的世代荣华,王守一不得不铤而走险,向王皇后介绍了符厌之事。
符厌,古代的一种诅咒术,用木片或纸张剪成人形,上面刻写被诅咒之人的名讳或生辰八字,偷偷放到被诅咒人的居室,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时有个叫明悟的大和尚,旁门左道非常厉害,被王守一请到宫中,为皇后施法,希望能为王皇后祈求子嗣。
明悟和尚是个十足的骗子,平时靠卖点膏药、灵符度日,没想到一朝成为奇货,竟可自由出入宫中。
他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找了一块桃木制的木头片子,称之为霹雳木板,用巨斧劈开,一裂为二,一块上面刻上李隆基的名讳,另一块上面刻着李隆基的生辰八字,两块合起来佩戴于身上,如此这样,王皇后就能如愿生子,并神秘的告诉王皇后:“您就等着怀孕生子吧,您将来也会像则天皇后那样!”谁知隔墙有耳,明悟和尚这句话不知怎的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李隆基最忌讳妇人干政,尤其担心本朝出现诸如韦后和太平公主这样有野心的女人,因此一听说王皇后也希望像则天皇后那样,就龙颜震怒,赐死王守一,王皇后也被废掉。
王皇后被废后不久死掉,继之受宠的是武惠妃。
也许李隆基害怕诸如祖母武则天乱政此类事件的发生,在王皇后死后,终其一生,也没再册立过皇后,即使宠如杨玉环者,也仅仅停留在贵妃的头衔上。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堂侄孙女,为人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嘴又甜,又懂风情,因此深得李隆基的宠爱,以至于她在宫中的待遇一如皇后,只不过没有那虚名罢了。
得宠后,武惠妃先后生下数个男女,好几个不幸夭折,幸好有寿王李瑁存活下来。
寿王李瑁,就是杨玉环的第一任老公,乃是武惠妃的心肝宝贝。
随着李瑁逐渐长大,武惠妃就琢磨着,要替儿子把储君的位子抢到手。
武惠妃受宠之前,李隆基曾有赵丽妃为其生下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下鄂王李瑶,刘才人生下光王李琚,但随着武惠妃的受宠至极,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连带他们的母亲,全都失宠,故此怨声载道,为武惠妃施展进谗妙计提供了可趁之机。
枕头风是相当厉害的,尤其是它不是一阵风,吹过就算了,而是连环风,无休无止的吹,而且吹的地方专一而坚定,就是皇帝的耳根子。
皇帝要想耳根子清静,就得依从这阵风,有时候这阵风就是杀人的工具,祸国的秧苗。
武惠妃就擅长吹这种风。
每晚临睡前,极尽温存以后,武惠妃就滚在李隆基的怀里,软绵绵痒酥酥的吹风:“皇上,你有没有在意,太子李瑛勾结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结党营私呢,他们见不得我们母子得宠,欲除之而后快,还请皇上替我们娘俩做主!”李隆基听了动了怒,就要下诏废掉太子,多亏了宰相张九龄阻拦,太子李瑛才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张九龄下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上台,他为了讨好武惠妃,多次在李隆基的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李隆基上朝,李林甫站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说太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下朝回到大内宫中,武惠妃枕边风又吹得厉害,两下齐攻,李隆基脑袋一热,就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连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被废为庶人,不久遇害,天下人都喊冤枉。
三王被废为庶人后不久,处心积虑的武惠妃也病入膏肓。
在病榻上,她朦朦胧胧的看见一群恶鬼围着她嚎叫,声音凄惨,动人心魄。
武惠妃害怕是三王的鬼魂前来报应,就请巫师来做法禳灾,又用死刑犯的尸体给三王作陪葬,但全都无济于事。
就这样,武惠妃折腾了月余,陷入深度恐惧中不治而死,时年才三十八岁。
武惠妃死后,接替她受宠的就是杨玉环。
读者上帝要发问了,杨玉环不是寿王李瑁的妃子吗,怎么得了公爹李隆基的宠爱?对啊,事实就是如此。
现在看来是奇怪的事,在当时看来却未必奇怪。
想当初,高宗李治娶了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媚娘,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既然这种“儿子娶小妈(庶母)的事情可以发生,并被当时的人视为正常,那么公公娶儿媳妇,也自然见怪不怪,当作寻常事一桩了。
原来,伴随着寿王李瑁的成长,武惠妃一边处心积虑的争夺储君之位,一边为宝贝儿子精心挑选王妃。
开元二十三年,武惠妃相中了十六岁的杨玉环,并请旨册立为寿王妃,为一对新人举办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婚礼。
两年后,武惠妃薨逝,杨玉环作为寿王妃的生涯也临近尾声,起因早在一场宫廷蹴鞠大会上就已种下。
开元二十五年秋,落叶满长安,黄金季节异常绚烂,李隆基心情舒适,下诏举办秋季蹴鞠大赛。
大宦官高力士负责组委会的工作。
寿王李瑁正值青春年少,被高力士指定为左军的队长,组建左军。
寿王妃杨玉环也有机会参加大赛,充当李瑁的拉拉队队长,并有机会一睹天颜。
谁知这样一次宫廷盛会竟引出了一段“爬灰”故事。
在汉语的语境中,“爬灰”专指公公偷儿媳妇的丑事。
《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东府回西府的途中路过大门口,酒醉的老仆焦大大发牢骚,狂骂不已:“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宝玉不明白怎么回事,就问王熙凤什么叫“爬灰”,王熙凤嗔怒:“那是醉汉嘴里混誛,你是什么人,不说不听见,还倒细问。
”可见“爬灰”带毒,不是好词。
然而,李隆基的“爬灰行动”却很成功。
蹴鞠大赛上,李隆基看上了杨玉环,她的一笑一颦都能引起李隆基的心旌荡漾,足可谓一见倾心,但怎奈身份不对等,只好暂且忍耐。
到了年底,武惠妃的去逝更令李隆基伤心不已,后宫的嫔妃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更遑论比美于武惠妃,偌大个皇宫竟似一座愁城。
李隆基有心把杨玉环接进宫里,又担心人言可畏,怕别人说笑话。
最后还是高力士深知李隆基的心思,出了一个说馊不馊略带馊味的主意。
他建议李隆基,以为武惠妃做法事祈福的名义,诏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在完成从女道士到皇妃的转变,这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法岂不美哉!李隆基深以为然,就把这件事交给高力士去办。
在唐朝,尤其是上流社会,女子出嫁做女冠是时尚潮流,因为皇帝和宗室都崇奉道教,无论皇妃公主也好,名门闺秀也罢,甚至普通人家的子女,都争相修道,挤破了道观的大门。
女道士头戴黄缎道冠,故被人称为“女冠”。
杨玉环做了女冠之后,有法名曰“太真”,故又称为杨太真。
杨太真蛰居道观的时候,李隆基也没闲着,为寿王李瑁另娶了韦诏训之女,算是对自己霸占儿媳的补偿。
之后,杨太真结束了短暂的道观生涯,被高力士接进宫里,顺利地完成了从儿媳妇到姨太太的转变。
不仅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杨玉环就以自身的超常魅力征服了李隆基,成为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是一段爱情的开始。
两个人相爱是从两情相悦开始的,然后渐次了解,加深感情,最终难舍难离,山盟海誓。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杨玉环于开元二十八年变成女道士杨太真,又于天宝四年八月十七日正式册立为贵妃。
贵妃乃是李隆基所特赦,在内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是皇帝顶级的小老婆、姨太太。
杨贵妃何德何能竟使李隆基如此痴迷?杨贵妃天生丽质,长得丰满艳丽,而且擅长歌舞音律,为人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又非常有心计,经常用笑靥媚眼奉迎李隆基,使李隆基丢魂落魄。
宫里的宫娥太监都呼贵妃为娘子,即家主母的意思,可见杨贵妃的受宠程度非同一般,史书说她的一切规格和待遇一同皇后,只差把皇后这个头衔封与她了,用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来形容,真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容貌上的魅力都是外在的,不可能成为杨贵妃长久得宠的理由,支撑她久宠不衰的最大原因则在于她的艺术家气质与李隆基的精神追求相合相契。
说到底两个人都是艺术家,气质相投,品味相投。
古往今来,能使爱情永葆生命力的元素莫过于心灵契合、兴趣相投。
这两点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都已具备。
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出入如影随形,成了一对令人羡煞的神仙眷属。
抛开政治,他们之间亦大有故事可供消遣。
艺术生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旋律。
往往是李隆基作曲,杨贵妃排演舞蹈,无休无止,乐此不疲。
后世闻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二人通力合作完成的,堪称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霓裳羽衣曲”原本是西凉音乐,“霓裳羽衣”并非它的原名,不过可惜的是原名已不可考稽。
西凉是胡汉杂居之地,故可断言“霓裳羽衣曲”是有异于中原音乐的胡乐。
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京述职,将“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当作礼物献给李隆基,大概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李隆基果然十分高兴,就将之易名为“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通过研究发现“霓裳羽衣曲”妙比仙乐,热烈豪放,汪洋恣肆,绝非拘禁古雅的中原音乐可比。
于是兴致高昂,连续几个昼夜,润色加工,兼收西域中原两种音乐的不同风格,再加上自己的心得体味,创制了与原曲有别但更胜原曲的新的“霓裳羽衣曲”。
当然,在研度新曲的过程中,免不了杨贵妃的陪伴,红袖添香夜修曲,鸳鸯照影映窗纱,两个人一起沉醉,一起切磋,共同尝试艺术创造的苦与乐。
曲子谱好后,就要找舞技高超的舞蹈家排演。
李隆基暗数当今精通舞蹈的方家,认为除了杨贵妃和安禄山外,别人不能胜任,于是他征召安禄山入京,并携带着杨贵妃,三个人一起来到洛阳的凝碧池,演练霓裳羽衣舞。
那个时候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李隆基喜欢的呼之为儿,并要求安禄山管杨贵妃叫母亲。
安禄山多机灵,一看李隆基欢喜,甭说叫妈,叫姥姥都行。
结果安禄山左一声母亲右一声妈,直叫的李隆基和杨贵妃双双沾沾自喜,止不住的晕眩。
他们那时节何曾想到安禄山包藏祸心呢?那是后话,暂且不表。
安禄山是个胡人,没有汉人那些个繁文缛节,为人豪爽直率,精通舞蹈,是个男性舞蹈家,别看他腰肢肥胖——据说有三百多斤重——舞姿却别显摇曳,能像螺旋一样旋舞。
当时能和安禄山比肩的,除了杨贵妃以外,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除“霓裳羽衣曲”外,李隆基还度制了清平乐、念奴娇、菩萨蛮等诸多曲调,许多都是他与杨贵妃共同完成的。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体现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上,还在于他常依杨贵妃的好恶而做出决断,杨贵妃喜欢的他就喜欢,杨贵妃厌恶的他就讨厌,翰林学士李白的遭遇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李白是盛唐的大诗人,他的诗堪称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作品不可逾越的高峰。
就是这么大的一个人物,却是一个官迷,两进长安为的就是能够做高官,以实现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可惜他的运气不佳,第一次徒劳而返,第二次虽说得到李隆基的青睐,但终因杨贵妃的厌恶而赐金放还。
李白是个狂人,狂劲发作了,天王老子都不管不顾,杜甫称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样的人在官场很不好混。
有一天,李隆基高兴,带着杨贵妃到牡丹花盛开的兴庆池畔沉香亭去坐坐,还不忘叫上梨园弟子,并大音乐家李龟年。
到了沉香亭,看到满池的牡丹花争芳斗艳,香气怡人,李隆基非常高兴,就对李龟年说,今日不同于往日,赏名花,对爱妃,不能翻唱旧曲陈词,要谱新曲添新词,听说李翰林诗文俱佳,何不请来让他临场填词,为我们增添乐趣?杨贵妃随声附和,拍手叫好。
于是,大宦官高力士就去请李白。
那个难请就别说了,不敢拂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兴致,高力士只好低三下四的说好话,可谓费尽唇舌,差点没给李大学士下跪,这才把喝得醉醺醺的李白请到沉香亭。
李白不辱使命,趁着酒兴,当场作了三首小调: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杆。
这三首小调明写牡丹,实则是在捧杨贵妃的香脚。
李龟年当即谱成曲子演奏,李隆基为了讨好杨贵妃,亲自捧笛吹奏,每遍临终了的时候还故意拖长音调。
杨贵妃听了,美,心中春风得意,眉飞色舞,媚眼不断的向李隆基抛去。
李隆基一看杨贵妃高兴,自然十分欢心,对李白大加赞赏。
按理说这种情况,李白应该是平步青云,大升特升,可是他点背,好运见了他都绕道走,谁让他得罪了大宦官高力士呢?高力士是李隆基面前的红人,也是最早就跟着李隆基搞政变的老人,李隆基对他的感情颇深,什么事都要和他商量,什么要紧的事都要交给他去办。
李白得罪了他能有好果子吃吗?从沉香亭回来的路上,高力士当着杨贵妃的面就诋毁李白:老奴原本以为娘子听了李白的小调会怨入骨髓呢,谁知道竟这般拳拳欢心!杨贵妃不明白什么意思,就询问缘由。
高力士说,赵飞燕出身低贱,用她来比拟娘子,居心何在?杨贵妃由此开始对李白不满,又听人说李白为人狂放不羁,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由不满而生怨恨,常常在李隆基面前吹枕头风,说李白的不是,李隆基信以为真,渐渐冷落了李白,最后赐金放还,使李白的理想沦为泡影。
由于杨贵妃的得宠,杨氏一门也开始飞黄腾达,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姐妹四人共侍一夫的事情现在来说十分怪异,并且罕见,然在当时竟属寻常,杨贵妃姐妹四人全都得到了李隆基的宠幸,权势熏天,生活奢华惊人。
杨贵妃的三个姊姊被李隆基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三个女人都不是什么好鸟,个个体态丰硕,工于巧笑谑浪,每天天不亮就去了皇宫,太阳落山才回去。
李隆基和她们尽情享乐,荒废国政的事情也是有的。
当时大诗人杜甫有诗描绘:“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杜老对于杨氏姐妹的受宠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在他看来,纵有“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庞大积蓄和积累,也经不住李隆基和杨氏姐妹的如此奢侈浪费,何况国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
杨贵妃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现象,可以说古来没有过前例,后世也难出现堪与比肩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羡煞、痛煞。
令人羡煞的是,作为一个帝王,李隆基竟能专宠杨贵妃一人,实属奇迹和罕见,可见他们之间并非单纯的肉体享乐,而是有真感情,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这样的爱情无论放到哪个时代,都是令人羡慕的;令人痛煞的是,要是这种专一而热烈的宠爱没有副作用那该有多好?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国家财富的浪费,百姓人心的丧失,如果矛盾不爆发还好,尚可以掩耳盗铃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一旦爆发,则家毁人亡,亦未可知。
当然宠爱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小插曲。
这些插曲将在下文呈现给读者上帝,以全面了解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凡人的爱,而非遥不可及,高高在上。
两次被逐事件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尽管恩爱非常,可是难免有些小矛盾、小摩擦,这些矛盾和摩擦无关宏旨,不影响感情,不威胁爱情,相反对平淡的爱情生活来说,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调剂。
杨贵妃受宠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被逐事件。
被逐就是被赶走,寻常百姓家,老婆不听话了,老公一气之下就会把她赶回娘家,过两天气消了,再把老婆请回来,照样过日子。
如果实在是气得受不了,日子也无法为继,老公就会狠下心来,一纸休书将老婆休掉,另娶贤惠的妻子,这种情况就严重了。
杨贵妃的被逐大概介于两者之间。
杨贵妃把李隆基惹火了,盛怒之下,李隆基就会歇斯底里地叫嚷,让高力士把杨贵妃赶到宫外去,并扬言今生今世再也不想见到她了。
高力士身为老奴,只管执行命令,遂把杨贵妃送到她姐姐家,或国舅杨国忠家,日子一长,李隆基受不了相思苦,度制的新调没人欣赏,新谱的曲子没人舞蹈,终日里百无聊赖,得,请回来吧,又派高力士把杨贵妃接回来。
杨贵妃呢,一看真被赶出来了,心里也害怕,犯嘀咕,会不会永远回不去了呢?一见高力士来接她,美得北都找不着了,屁颠屁颠跟着回去,跟往常一样,不会感觉异样和尴尬。
往外赶的时候真算得上是绝情,放屁的功夫都容忍不了,立马就得消失;想的时候是真想,真应了那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那个想啊,再见不到她人,死的心事都有。
倘若因为一两次吵架生分了,那说明彼此还不是真爱对方,爱情还需要加点火候。
杨贵妃第一次被逐发生在天宝五载,离她被册封为贵妃仅一年之隔。
事发在六月,大热的天,杨贵妃没事不在华清池里泡着,偏偏在内宫里闲逛。
一路走来,行至含元殿西侧,发现李隆基正和一位妃子说话,那位妃子花枝招展,穿着暴露,不停的冲李隆基挤眉弄眼。
杨贵妃看了很生气,就停下脚步,转到假山后头,想听听他们聊些什么。
正赶上那天闷热得很,树上的蝉声异常聒噪,杨贵妃什么也没听到。
李隆基和那妃子足足聊了半个时辰方才散去,临去的时候,那妃子还不忘调笑,陛下,别忘了臣妾呵,多来相会啊。
李隆基满面含笑,摆手作别。
这下可戳了杨贵妃的肺管子,砸了她的醋坛子。
她回到寝宫妒气难消,心想,以我的尊宠,哪个不知好歹的敢跟我抢老公?越寻思越生气,带领一群小太监到那妃子的住处好一阵折腾。
这还不算,对李隆基也爱搭不理的,曲谱也撕了,笛子也折了,琵琶也砸了。
李隆基不明白怎么回事,就十分震怒,说你太无法无天了,不把朕放在眼里,最后嗓音哑了,冲着高力士放炮,去!把这个婆娘送回杨铦家!说狠话谁不会啊,到了真格的时候,皇上也顶不住。
李隆基上午把杨贵妃赶走的,中午就不行了,想!具体表现在不想吃饭,见人就烦,动不动就发怒,看见小太监从眼前过,就咬牙切齿的骂,还用鞭笞,好像是患上男性更年期综合症。
高力士最知道李隆基的心思,就试探着问,是不是把贵妃请回来?李隆基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瞪着双眼对高力士说,你看着办吧!高力士明白了,言下之意就是让他把贵妃娘娘请回来,于是,准备了一大车好东西,都是宫中御用的衣物、米面、酒馔,拉着往杨铦家去。
杨铦是杨贵妃的兄长。
好家伙杨铦正在家里和妹妹杨贵妃及家人哭成了一堆,害怕皇帝降罪,担心杨家的权势不保。
正哭着呢,看见高力士来了,还拉来一车东西,杨铦顿时笑逐颜开,知道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了。
杨贵妃一看皇上原谅自己了,就坐着高力士的车,穿过兴庆牌坊,越过太华宅进入大内。
天将及晓,李隆基在寝宫接见杨贵妃,怒气全消,抱在怀中不忍放手。
杨贵妃也破涕为笑,娇嗔不已,指着李三郎(李隆基行三)的鼻子,警告他勿再沾花惹草。
一场被逐风波就此打住。
从此之后,杨贵妃愈发被宠幸,“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的其他嫔妃无奈守起了活寡。
杨贵妃第二次被逐发生在天宝九载,也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上元佳节过后,转眼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春虽放信,然寒气未消。
李隆基为了显示亲善,重新设置五王大帐,与兄弟共处一室,枕长枕,盖大被,以示兄弟情深。
这是一场政治做秀。
李隆基为了防止宗室子弟夺权,特设十王宅,百孙院,五王帐,目的是纵之以声色犬马,不允其参与朝政。
为了向子民们显示兄弟友善,内部团结,每年一定时期,李隆基还要和兄弟子侄同欢共乐。
这年二月正赶上与五王同宿,杨贵妃免不了要跟过去伺候。
一天晚上,李隆基和诸王兴致陡起,要演奏乐器,跳舞助兴。
其间,宁王要在人前显摆高超的笛艺,可怎么也找不见了他那稀世珍宝的紫玉笛。
找吧,五王帐内乱成了一锅粥。
诸王正在慌乱搜寻的时候,忽听见笛音袅袅,丝丝缕缕传入耳中,顺着笛音去看,却原来是杨贵妃在弄笛,而那把笛子正是宁王丢失的紫玉笛。
诸王纳闷,怎么会到她手呢?李隆基一则纳闷,二则十分不悦,姑且不论笛子是怎么到贵妃手的,但就这次事件的性质来说,杨贵妃就够大胆的。
这里的诸王都是皇帝的骨肉,虽不容许参与政事,但毕竟还是皇帝的同胞亲人,杨贵妃怎敢如此戏弄,这让皇上颜面何在,传出去也好说不好听,因此一怒之下,再次把杨贵妃赶走,这次赶到她从兄杨国忠家里。
中唐诗人张祜在一首诗中对这次事件有所记录,其诗云:梨花静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
可见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足以占尽头条,压倒一切绯闻八卦。
送走杨贵妃的是中使张韬光,而非高力士。
杨贵妃也知这次事态严重,就哭着对张韬光说,请代为转奏皇上,臣妾罪该万死,除了身体发肤之外,都是皇上赏赐的,现在快要认罪伏法了,无以回报皇上的恩赏,献上头发一缕,聊表情意。
说着,擎着一把剪刀,剪下一缕长发,交给张韬光,托付他转交皇上。
此时的杨贵妃泪水涔涔,肠子都悔青了。
国舅杨国忠也害怕了,心想这次比上一次要严重,灾祸能躲得过去吗?心里没底,就找在大内广有人缘的吉温商量办法。
吉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杨国忠无奈,只好亲自面见皇上说,贵妃是个妇人,见识短,让皇上您没了面子,罪当死,但既蒙恩宠成了贵妃,就应该处死宫中,皇上何必吝惜这一席之地不让她死在宫中,反而让她死在臣家中,让臣蒙受耻辱?李隆基说,你多虑了,我起用你,并不是你妹妹是贵妃的缘故。
杨国忠听了这话才稍觉放心,不过话虽这么说,没了贵妃妹妹,自己也蹦跶不了几天。
没过几天,李隆基开始想念杨贵妃,茶不思饭不想,无心上早朝。
这天出内殿散心,看见中使张韬光肩上搭着一缕长发走过来,李隆基忍不住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张韬光实言相告。
李隆基听后一阵伤感,忍不住接过发丝,细心的摩挲。
最后实在忍不住思念了,寻思着惩罚的差不多了,就差高力士再次把杨贵妃请回宫中。
杨贵妃这次回来,较之上次更受宠幸,李隆基一想到失去杨贵妃的日子有多难熬,就一刻也不想离开杨贵妃。
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掉了,总之,宠爱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不仅杨贵妃享受超级专宠的待遇,就连她的从兄杨国忠也得到宠爱,成为朝廷的新贵,权势越来越大。
别小瞧了这两次被逐事件,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通过这两次被逐事件,说明李隆基是真爱杨贵妃的,而且他们的爱是凡人的爱,有矛盾有冲突,但总归要和好。
也说明他们的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杨贵妃可以撒娇,可以做错事,李隆基也会像普通丈夫那样发脾气,甚至赶跑杨贵妃。
这样的爱情令人感到亲切。
可见,爱情是不分等级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贵妃,还是地垄沟的泥腿子农民,所处的环境虽然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天壤之别,但对爱情的感悟和理解,面对爱情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爱大过一切。
奸兄国蠹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从兄,同曾祖的,原名杨钊,“国忠”是李隆基的赐名。
在杨贵妃的要求下,李隆基接见了杨国忠。
一见,呵,行啊,仪表相貌非凡,李隆基非常欢喜,就对杨国忠说,留下吧,不要回四川去了,还封了官职,叫“金吾兵曹参军”,官虽不大,却离皇上很近,很容易发挥杨国忠阿谀奉承的特长。
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国忠不仅看起来带劲,做起事来更符合李隆基的心思。
他行事最大的特点是,皇上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得意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一切以皇上的喜好为行动标准,再加上他是国舅这层关系,杨国忠可谓受尽荣宠。
快下架的国舅
杨国忠受宠后,一个人心里不舒服,就是李林甫。
谁叫他没有一个像杨贵妃那样如花似玉的妹妹呢。
面对杨国忠这个新贵,李林甫极尽拉拢之能事,希望杨国忠能站在自己一边,能跟自己合作,那样的话就能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出于共同的利益,杨国忠和李林甫之间确有一段亲密合作的时间,那就是在对付太子李亨的问题上。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第一任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后,李隆基有意要立李亨为太子,但李林甫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没有被采纳。
李林甫一看顿生悔意,在太子人选这种关系将来命运的关键问题上,自己怎么会站错队呢?后来一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李亨搞死算了,免得以后还要遭他的报复。
杨国忠为什么要帮忙陷害太子呢?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既是宠臣又是外戚,是外戚就要面对权柄交接的问题,一旦新君嗣位,新外戚的势力必会随之而起,旧外戚还有好下场吗?但如果将来的皇帝是自己的外甥,所担心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但事实证明,杨国忠错打了算盘,杨贵妃到死也未能给杨国忠制造个外甥出来,更奢谈皇帝外甥了。
太子李亨也不是好对付的,他知道杨国忠和李林甫对自己不利,凡事都加了小心。
杨、李不但抓不住太子的把柄,甚至连找麻烦的机会都没有。
杨国忠没能做掉太子李亨,就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西奔入蜀,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军队发生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就是太子一派势力的反扑。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为宰相。
翌年春天,这位新任的宰相就对李林甫集团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
李林甫集团的势力原本难以撼动,但因为安禄山的帮忙,杨国忠就把事情办成了。
大概安禄山平时最惧李林甫,其死后,他要出出这口怨气。
这也许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仅有的一次合作,自此之后到两个老儿玩完,两个人一直顶牛,就像是一对冤家。
安禄山从骨子里瞧不起杨国忠,认为杨国忠狗屁本事没有,就靠他妹妹是贵妃才坐到现在的位子,一个大老爷们靠女人发家,算什么本事?因此安禄山对杨国忠嗤之以鼻。
杨国忠彼时正红得发紫,只能是他瞧不起别人,岂能是别人瞧不起他?在他看来,向安禄山示好是给了安禄山大脸面,可人家不要,于是杨国忠恼羞成怒,从此以后,一直嚷嚷着安禄山要造反。
这两个人都是李隆基面前的大红人,一个掌控着长安和朝廷,一个执掌边镇拥兵自重,但两个人合不来搞内讧,这不是要李隆基的命嘛。
可是李隆基呢,毫不在意,一切好似成竹在胸——两个猴崽子你们闹吧,我都由着你们,孙悟空本事再大,它能逃得出如来的手心吗?不能。
可是有一样,别太出格了。
但是,事情并不像玄宗想象的那么简单。
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争斗并不只是争宠那么简单,而是杨国忠断定安禄山一定会造反,而安禄山看到玄宗重用杨国忠以后下决心一定要造反,双方之间的矛盾剑拔弩张,不可调和。
后面的事情读者上帝都知晓了,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了。
马嵬坡前香魂坠地 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李隆基尚与杨贵妃手拉手,一起在华清池优哉乐哉的泡温泉呢。
有人向他报告,说安禄山造反了,李隆基支楞着耳朵听了半天也没有反应,似乎他的心里明镜似的,谁造反都有可能,唯安禄山不能。
可事实狠狠地抽了李隆基一记耳光。
当他好不容易接受安禄山造反的事实后,他再也无心泡在温泉里,颤抖着双手,帮杨贵妃把浴巾披上,愣了一会儿,突然像火山爆发一样发起火来,突厥狗,欺我太甚!安禄山也不愧是个老狐狸,起兵造反却理直气壮。
他声称自己发兵乃是李隆基的诏命,皇上诏他入朝清除奸党,而奸党的头子就是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在民间的口碑可谓臭名昭著,安禄山打这样的旗帜手段高明,俗话说,奸臣佞党人人恨,他进朝诛奸臣,也是为民请命为民除害,这就减少了来自民间的阻力。
安禄山造反后,杨国忠洋洋得意,怎么样,平时我老杨说什么来着?安禄山这胡崽子,不是好东西,脑后有反骨,可皇上就是不信,这次怎么说?李隆基懊悔不已,胡人终究是胡人,没读过汉家的书,不知道知恩图报,唉!不过,事情既然出来了,懊悔也没用,还是得想办法应对,因此连夜召杨国忠商量对策。
可是他找错了人。
局势都危如累卵了,杨国忠还跟这儿打哈哈呢,皇上,用不着担心,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光杆司令而已,将士们都不想这么干,无非是受了胁迫,我敢说,过不了旬日,安禄山的人头就会送到您的面前,您就瞧好吧。
李隆基听了这掩耳盗铃的屁话,紧张的心情竟然得以稍缓。
可是,侍立一旁的太子李亨和文武百官却相顾失色,什么时候了,杨国忠还在遮遮掩掩,上下其手,祸国殃民!折腾了好几天,李隆基终于决定让太子李亨监国,自己要拖着老迈的身躯,御驾亲征,誓要跟安禄山在疆场上一见高下。
这可吓坏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老头子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出征,就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到了战场还不是拖累将士吗?况且,太子监国,我们杨家还有好日子过吗?你去拼杀了,太子肯定要报复,一旦你死在疆场,你前脚死,太子后脚就把我们杨家所有人全都剐了,无论如何你也不能上战场。
杨贵妃一是担心太子报复,二是真的担心李隆基的安危。
在这场战乱中,包括国舅杨国忠,太子李亨,文武百官,后宫妃嫔,真正担心皇上性命安危的大概只有杨贵妃一人,因为她深刻的知道,李隆基是她的一切,荣与宠,罪与罚,一切都是皇上赐予,皇上万一不在了,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失去意义,她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因此,一想到老公要御驾亲征,杨贵妃的眼泪就扑簌扑簌地往下滴。
她不顾一切地找到皇上的寝宫,一把将李隆基紧紧抱住,那个紧啊,刀劈剑砍都断不开,连哭带喊就一句话:说出大天来,你也不能去战场!一把鼻涕一把泪,弄得李隆基老泪纵横,垂足顿胸,仰天长叹。
杨贵妃不间断的哭泣声,终于消磨了李隆基那点残存的英雄气,他俯首温柔乡中,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
可是也不能困守长安等死啊,于是在杨国忠的提议下,又有了新的想法——逃跑。
往哪跑呢?成都。
不要忘了,杨国忠除了是朝廷的宰相,还是剑南节度使,蜀中是他的老巢啊,自从他发觉安禄山有反意之后,一方面拉拢哥舒翰,另一方面营建剑南以做后方,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说跑就跑,一点也不含糊。
李隆基带上杨贵妃,并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魏方进、高力士等寥寥近臣和护从卫队,仓皇出延秋门,西奔而去。
次日早朝,百官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玉漏滴声依旧,仪仗也一如往常,只是龙椅上不见了皇上,班头不见了杨国忠,就连平日里替李隆基上传下达的大宦官高力士也难觅踪影。
百官一下子醒悟过来,皇上逃跑了,偌大的庙堂顿时乱作一团,哭声骂声混杂一片,东突西奔乱七八糟。
却说李隆基,一路奔至马嵬坡,风尘仆仆,饥肠辘辘。
皇孙们饿得哭哭啼啼,妃嫔们花容失色,亲兵卫队怨声载道,好不凄惨。
当地的官员比皇上跑得还快,根本寻不到踪影。
杨贵妃偎依着李隆基,面带饥色,无可奈何的等着。
杨国忠被派出去寻找食物。
快到晌午了,食物还没有找到,史书上形容李隆基“天将午,饥肠如响鼓”,肠子里咕噜咕噜,这谁受得了啊。
这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苦?还好的是,李隆基并不怨天尤人,以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应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正在这时候,有当地的老百姓来献粮,都是些粗食,比不上皇宫里的精馔佳肴,不过这支逃跑队伍实在饿极了,纷纷争抢来吃。
李隆基看见如此情状,扑簌簌眼泪落下来。
杨贵妃一看皇上落泪,也难抑悲哀,呜咽不止。
李隆基哭罢,声称要接见献粮之人。
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走进来,颤颤巍巍的走到皇上跟前,慢慢的跪下去。
李隆基用手搀住,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谈起心来。
那位老人说,皇上,我是个粗鄙的人,话说到说不到,您千万不要怪罪,安禄山这个老贼,早就包藏反心,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就您蒙在鼓里,有人向您禀告,你不但不信,反而偏袒他,让他有恃无恐,终致起兵为祸,您这把年纪了还要车马劳顿,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能怪谁呢?先皇在位的时候,总是寻访贤良以明耳目、广视听,这样才能确保天下太平,宋璟做宰相的时候,敢于冒犯龙颜直言进谏,故而天下平安无事,而皇上呢,任用奸相杨国忠,杨国忠是个什么东西,除了一味的阿谀奉承再也不会别的,自从他做宰相以后,没人敢犯颜直谏了,宫门外发生的事情,皇上无从得知,这是被杨国忠蒙蔽了!要不是安禄山作乱,我这样的草野之人怎么会有机会,当面向你说说这些事呢?悔不当初的皇帝啊
老人说着,声音呜咽,老泪纵横。
李隆基悲声刚歇,此时又被引逗出来,两个老人相对泣不成声,此情此景,十足堪哀。
卫队首领陈玄礼在旁边听着,只恨得牙根痒痒。
翌日,时在六月十四,李隆基一行抵达马嵬驿站。
将士们由于疲劳和饥饿,心怀怨怒。
陈玄礼准备利用将士们的不满情绪,制造哗变,杀死杨国忠。
但他知道李隆基舍不得,所以就派人去向太子李亨请示。
史书上所载,太子的态度是犹豫不决,可是细想来,这怎么可能?太子没少受杨国忠的陷害,此时正是除掉杨国忠和他的后台杨贵妃的好机会,他怎么会错过呢?
再者说,真要是皇上被杨国忠胁迫到了成都,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太子的祸患就不能避免。
因此,太子决不会犹豫不决,而是决而又决,决上加决。
太子犹豫不决的态度乃是对处死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一种默许。
杨国忠不知道危险将近,看到皇上和贵妃形容消瘦,自己也颇感失落,一个人溜达出来。
正走着,忽有二十几个兵丁拦住去路,个个都穿着吐蕃人的衣服。
杨国忠心想,这里怎么会有吐蕃的军士呢,皇上没说要向吐蕃借兵啊,这些人哪来的?刚要询问,为首的吐蕃兵大喊道,拿食物来!声音颇大,传出去老远。
箭射在马鞍上,吓得杨国忠魂飞魄散,匆忙向皇上所在的西门内跑去。
但肥胖的身躯跑不动啊,尚在迟缓的移动中,兵丁们追上来,一顿乱刀,把杨国忠剁成肉馅,头被割下来,挂在西门上示众。
闷坐驿站的李隆基听见外面瞎嚷乱叫,以为将士们发牢骚,想出来慰劳一下。
没想到刚出驿门,将士们就围拢过来,将皇上围在当中。
皇上此时并不知杨国忠已死,军队有哗变的危险,转脸问高力士,这是怎么回事?高力士说,皇上,杨国忠罪大恶极,已被将士斩首,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仍服侍皇上左右,将士们担心她会报复,请皇上圣虑裁断!这就是要求处死杨贵妃。
李隆基不傻,当场未作回答,转身进驿门,向驿门内的一条小巷走去。
一边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眼泪涔然,走不动了,就倚仗而立,哀叹连连。
心中暗想,这帮狠心的贼!处死杨贵妃,不是要了我的老命了吗?一生知我敬我爱我的人,屈指算来也就杨贵妃一人而已,要是没了她,我也没活路了。
正在胡思乱想间,韦见素来见,并说,皇上快作决断,不如忍痛割爱,以宁国家!
李隆基流泪不止,心中殊死挣扎。
处死吧,辜负了贵妃的一片情意,也违背了天长地久的誓言;不处死吧,此关过不去,军队就要叛变,何况太子一直觊觎皇位,要是趁机发动政变……不行,决不能因为女人而妨害国家。
李隆基心一横,转身回到驿站行在,手把手拉着杨贵妃穿过马道,来至北墙口话别。
皇上无限怜惜,泪眼朦胧,杨贵妃呜咽涕泣,语不胜情。
杨贵妃知道皇上的难处,无怨无悔。
一幕由眼泪和悲情交织而成的场景,永远成为爱情诀别的经典演绎。
杨贵妃一边啜泣,一边说,臣妾辜负了皇上对我的一往情深,只要能安抚军队,皇上无虞,我就死而无恨,且容臣妾最后一次礼佛。
李隆基锤足顿胸,不忍相离,在高力士不住催促下,才撒手作别,痛苦而无奈的说,愿与爱妃来生再见,共赴鸳盟。
说罢,狠心回头,任由高力士将杨贵妃拉进佛堂。
不一会儿,一阵急促挣扎的声音传来,杨贵妃已然被高力士缢死,香消玉殒。
杨贵妃刚死,她最爱吃的荔枝就到了,李隆基睹物思人,叹息不已,亲自拿到缢死贵妃的佛堂前梨树下进行祭祀。
陈玄礼等诸将不相信皇上真的缢死了贵妃,仍不解围,最后没办法,李隆基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的尸首抬进驿站庭中,令众将查验,陈玄礼亲自检查缢死的痕迹,方才相信,兵围才解。
爱情充当政治祭品杨贵妃的死,说到底是死于皇上和太子之间的权力争斗。
此说看起来可能不太明显,但事实上却是如此。
李隆基御宇四十多年,时间太长了,太子李亨等得心焦,盼他早死。
偏偏李隆基身体棒,不但没有躺下,反而把权柄握得更紧。
他,宠爱杨贵妃,进而信任杨国忠,使杨国忠红得发紫。
杨国忠呢,不仅是个宰相,还是皇帝父子间权力斗争的风向标,如果一直受宠下去,则说明皇上的权威不容置疑,相反若是倒了,则说明太子李亨的力量占据了上风,那是李隆基绝不能容忍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被迫入蜀,已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
杨国忠被乱砍致死和赐死杨贵妃,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表明李隆基确是不行了,太子要夺权。
杨国忠的死是有预谋的,元凶就是太子李亨。
李亨明面上杀了杨国忠,实则狠狠刺了老爹一刀。
果不其然,收拾了杨国忠之后,父子就分道扬镳。
李隆基继续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却折向西北,奔灵武而去。
到了灵武,李亨称皇帝号,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太上皇是美其名曰,说白了就是李亨另立了朝廷,把李隆基罢黜了。
李隆基靠发动政变,抢了老爹李旦的皇帝宝座,如今,李亨依样画葫芦,照样把老爹李隆基赶下台去。
生命的戏谑如斯,让人唏嘘。
伴随着杨贵妃的死,她和李隆基之间的爱情也随之终结。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美丽动人,但却免不了成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
李隆基是真爱杨贵妃的,爱得死去活来,爱得深彻骨髓,可政治危机到来时,仍会祭出自己心爱的人,以挽回局面。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心灰意冷,百分之一百的自责,百分之一千的痛惜,百分之一万的追悔。
剩下的路途中,纵鸟啼花落,水绿山青,也不能打动他,相反更添愁绪,入眼而来的全是悲悼的色调。
战场形势扭转后,政府军展开反攻,李隆基得以返回长安,但此时的长安已是新皇帝李亨的天下,他只能困居南内,寂寞终日。
他曾提议改葬杨贵妃,却遭到李亨和文武百官的抵制,无奈之下画一张杨贵妃的图影挂于殿上,昼夜相对,以解相思之苦。
李隆基最难忘的地方就是骊山华清池,可物是人非,不免流泪。
一天心情稍好,就命乐师张野狐演奏《雨霖铃曲》。
此曲乃是杨贵妃死后在入蜀道中所制,当时扶风道上,野花烂漫,一佛寺外石楠树团圆合抱,李隆基触景生情,倚树而泣。
又行至斜谷,霖雨霏霏,下了大半月,李隆基冒雨行进,在雨中闻铃声,隔山响应,遂制《雨霖铃曲》,聊以寄恨。
张野狐演奏雨霖铃,刚刚才半阙,李隆基就难抑悲情,凄凉满怀,涕泪横流。
有个叫杨通的老道,从四川赶来,知道当今太上皇思念杨贵妃深切,就谎言自己会招魂之术,以骗取钱财。
李隆基知道后信以为真,就请他作法招魂。
杨通呢,大骗子而已,穷摆活了好几天,别说芳魂,野猫野狗都没招来。
因怕事情败露,杨通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他骗李隆基说,东海绝处,跨过蓬壶仙山,就会看见一座最高峰,山上楼阁掩映,树木葱茏,等我到了那里,看见有一座道观,门向东开,上有一匾,题曰:玉妃太真院。
于是叩打门扉,有几个仙童玉女开门来,没等问话,有一碧衣仙女走过来,问我所从何来,我就说奉了太上皇密诏寻访贵妃。
碧衣仙子回答说,没有贵妃,你所访之人已羽化成仙,现称玉妃,刚刚就寝,你等会吧!不一会玉妃醒来,出来相见,先是询问太上皇是否安泰,次则询问天宝十四年以后的诸多事情,说完,赐给我一柄金钗,让我带给太上皇,以慰相思。
我接过金钗,但不敢回来,玉妃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就说,一柄金钗能说明什么啊,又没有当事人,太上皇还以为我骗他蒙事呢。
玉妃听后茫然无措,呆立半晌。
好一会儿才说,仿若自言自语,天宝十年,我与太上皇避暑骊山华清宫,正是秋天七月七日,牵牛星织女星鹊桥相会,我与太上皇比肩而立,遥遥祝愿,并发下誓言,愿世世为夫妇,说完执手相泣。
这件事只有我和太上皇知道。
太上皇亦不久于人间,应该善自珍重,切莫自寻苦恼。
这通瞎话李隆基听后,震心动魄,心中难掩悲情,日夜以泪洗面,不久便溘然长逝,时年七十八岁。
这无非也是后人杜撰的,杨通所编造的瞎话有也好无也罢,只是在说,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悲痛难禁,抑郁而终。
不过,这只是文学里的奇思妙想。
历史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死确实抱有自责和内疚的意思,但因思念太甚而致死的说法则毫无根据,他最终死在宦官李辅国的手中,而李辅国则在肃宗李亨的授意下,敲响了李隆基时代的丧钟。
李隆基的死,彻底完结了李、杨的爱情。
这段爱情往事令人向往,也令人痛心,像是一只断翅的比翼鸟,虽然比翼,却难白头,那断了的翅膀,中了政治阴谋的毒,再难远翔。
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爱情能且只能充当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