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邵逸夫简历:邵逸夫出生于清朝,活到2014年去世,为新中国捐款高达上百亿!
上传时间:2022-01-24 11:18点击:
在地图上搜索「逸夫楼」三个字,结果会让你非常震撼。



密密麻麻的红点,都是邵逸夫先生在内地做慈善的“成果”。



在内地,他以慈善家之名被民众熟识,在港岛,他则是娱乐业大亨、TVB创办人、隐形首富、英女王亲封的爵士……各种响当当的头衔集于一身,妥妥的人生赢家一枚。

他在影视圈叱咤风云这些年,有人说他慷慨,有人说他吝啬,有人说他专情,有人说他风流——看似相互矛盾的说法,却都有理有据,这样的人,我们一般会称他为:传奇!



1907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家中排行老六。

后来人们多尊称他为“六叔”,就是打这来的。

哦对,1907年是公历,按当时的说法,他是清光绪三十三年生人,正经的大清子民。



那一年,革命党人先在黄冈开完枪,后跑到镇南关起义,清政府还在纠结要不要立宪。

大清的气数看起来还没有尽,只有开了外挂视角才能看到,距离彻底改变历史的辛亥革命爆发仅有4年。

当然,更是任谁也不会想到,邵家老六将会跨越整个20世纪,仍有余力在21世纪书写“邵氏”的故事。



邵逸夫的父亲经营一家颜料老字号,家中经济状况本来不错。

但随着清朝国力衰微,邵家的生意也每况愈下,最后只剩早年买下的一家剧院勉强维持生活。



邵家几兄弟都继承了经商的基因,以这家位于上海的剧院为基础,组团进了“娱乐圈”。

邵氏兄弟:啥?子承父业?不存在的哈。

上面的家族表里,大家能清楚地看到,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邵家长子次子三子也都改了名,您猜为啥?因为进娱乐圈“有辱门风”,还是取几个艺名为好。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是经理兼导演,邵邨人是会计兼编剧,邵仁枚负责发行,邵逸夫还在上学,利用闲暇时间帮三哥。

家族式的生意既好做又难做:好的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难的是缺乏外援,剧院刚有起色就树大招风,被其他六家影视公司合起来“绞杀”。



树挪死,人挪活,上海滩的生意难做,兄弟几个就转到新加坡和香港,逐渐发展壮大。

毕竟祖国山河一片战火,谁有闲心看电影?还是岛上的生意好做。



当然,所谓“好做”也只是相对的,到处都是一片空白的市场,连电影放映设备都没有,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1930年。

为了拍有声电影,邵逸夫到美国购买器材,结果轮船触礁,邵逸夫趴在舢板上漂了一夜,差点就提前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写到这,指尖陀螺网发现好多牛叉人物都是早早经历过生死,见识过大起大落的,接下来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32年,邵逸夫任制片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上映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



无论是对中国观众来说,还是对邵逸夫个人来说,这都是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挪到了香港和新加坡,邵氏的生意还是受到了二战的严重影响。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1941年,香港与新加坡沦陷,邵氏拍电影的地方成了日军据点。

邵逸夫心一横,拿着抗日电影的录像到街边放,边放还边发抗日传单。



被宪兵队抓走之后,他遭到审讯。

邵逸夫:“当时我以为我死定了,所以就照实说,我是放抗日电影,但是那都是真实的纪录片。

”日本宪兵:你发了10万份传单?!邵逸夫:劳资发了50万!



好在,邵逸夫被日军关了两周就放了出来。

生意虽然没了,但只要人还在,一切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二战结束后,邵氏决定回到香港发展,电影方面的业务主要由邵逸夫的二哥负责,公司名字叫做“邵氏父子”,简称SS。

二哥比较惨,被香港本地公司“狙”了一波,差点关门大吉。

咱就是说,邵氏为啥总是被其他公司围殴?到底是因为太牛叉,还是太招人恨?



二哥:累了,想放弃。

1957年,邵逸夫返回香港,收拾了一番旧河山,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就是大伙最熟悉的那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SB”。



要是邵逸夫知道以后SB会成为“傻13”的缩写,他当初还会给公司取这个名字吗?我们不得而知。



邵逸夫一手建立的邵氏帝国,让香港一度成为仅次于好莱坞的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与之相对的,是邵逸夫“吝啬”的名声。

他因为省钱而错失李小龙的轶事,至今还在坊间流传。

1987年,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邵逸夫带头转战电视行业,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





也就是咱们更加熟悉的TVB。

TVB的演员工资有多低,指尖陀螺网没少写文章吐槽,大家想必心里都有数,星光闪闪的著名演员别说在香港买房了,出门都舍不得叫taxi。

吝啬的邵逸夫还特别“势力”——他偏爱能赚钱的商业片,对文艺片恨不得绕着走。

邵逸夫:“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

如果拍一部纯艺术的电影,少人看,就少得益。

如果香港人喜欢艺术,可以去艺术中心。

我宁愿捐钱给艺术中心,做艺术节。

但是拍电影,就是要拍大家都看的片。

”六叔的言行合一还是让人服气的,他确实捐钱了——



捐了几个艺术中心咱不知道,但培养艺术家的教学楼,他着实捐了不少。



跟邵逸夫同等级的大佬,很多都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他却颇有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腔调,没那么多胯下的烂事。

他的发妻叫做黄美珍,二人相识于新加坡。

那时邵逸夫正在创业,1937年,在谈了一场不太容易的恋爱之后,二人排除万难结了婚,育有两子两女。



风风雨雨50年金婚,二人琴瑟和鸣到了1987年。

不是离婚,而是黄美珍病逝。

邵逸夫万分悲痛,宣布邵氏公司停产一年为她哀悼。

大家千万别误会黄美珍英年早逝啊,1987年时,她已85岁,算是高寿喜丧了。

怎奈邵老先生太长寿,否则定能成就“从一而终”的美名。



黄美珍去世10年后,1997年,邵逸夫娶方逸华为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方逸华一直在邵逸夫身边帮他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兢兢业业四十余年,是他最信任的“伙伴”。



左一原配,右一续弦结婚那一年,他90岁,她63岁,二人相差27岁,绝壁算是老夫少妻了。

但面对着相伴了四十多年的“老熟人”,谁能说邵逸夫对不起发妻?



当然了,身处娱乐圈的金字塔尖,邵逸夫身边从不缺美女。

对此,他相当坦然:他从未掩饰自己的风流性格,早年接受黄霑访问时,留下一句名言:“我风流而不下流,我liketo风流,butnever下流。





2014年,邵逸夫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享年107岁。

坊间传出他的养生秘诀“三不做”:第一不赌钱,第二不喝酒,第三不做不正常的事。



指尖陀螺网倒是觉得,养生秘诀不一定有效,但其中隐含的处世之道倒是值得我们借鉴。

举个栗子。

香港富豪大多都有过子女被绑架的经历,邵逸夫也不例外。

一次,邵逸夫的儿子被绑架,方逸华万分担心,不断催邵逸夫想办法。



邵逸夫淡定道:绑匪是不是要钱啊?方逸华:是啊。

邵逸夫:那他们一定会打电话啊!咱们安心等电话就行了……年轻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年纪大了,就要生死看淡不服再干。


当然,富贵也要看淡。

看淡了,才能像他那样,一生对内地捐款百亿元,留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颜。


“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

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邵逸夫先生千古。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