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远交近攻是谁提出的?范雎的远交近攻计简介
上传时间:2020-12-27 01:43点击:

远交近攻”这个词来源于《战国策》,原文中是魏国人范雎,献给秦庄襄王的治国之策。看到这里,骆驼有了一个疑问,当时已经年过知天命的大秦之王,为什么不懂“远交近攻”这种浅显的常识,却要向一个外国人来请教呢?

远交近攻的背后

秦昭襄王是大秦朝最重要的君王之一,能在功勋上和他并列的,只有一统六国的秦始皇。昨天的文章里,骆驼已经列举了他的七宗“”,他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但也是最“低调”的秦王之一。

秦昭襄王之所以“低调”,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高调”的母亲,她的母亲史称宣太后,史书中没能留下真名,不过一部电视剧,却赋予了她一个红得发紫的“艺名”——芈月,为什么说宣太后高调呢?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她身为秦惠文王的侧室,却敢在丈夫去世之后,为儿子和正室争夺大秦王位的继承权(秦惠文王死后,儿子秦武王继位,但不久之后他就因为逞能举鼎受伤而死,秦武王是正室之子)。虽然最终胜出的人选,并不是她心仪的二儿子赢沛,但秦王的宝座还是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秦昭襄王。

第二,看过《芈月传》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芈月曾经和义渠国的国王,曾经有过一段“婚外恋”,而且芈月还给义渠王生过两个孩子,这些内容虽然并非全部杜撰,但也并非史实,芈月之所以牺牲名节,并不是像秦始皇的老妈那样贪图享乐,而是为了秦国的利益着想,当时义渠国是秦国东出的后顾之忧,而秦国却又对它屡除不尽,因此宣太后才用了“美人计”,最终义渠王死在她手中,而义渠国也被她所彻底覆灭。

 

第三,宣太后对秦昭襄王有“拥立之功”,当她对他却并不怎么感冒,因此在秦昭襄王继位以后,宣太后还是通过干预朝政的等手段,对秦昭襄王进行掣肘,从而把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然后再输送到儿子赢沛、弟弟魏冉等人手中,秦昭襄王“名存实亡”的时间长达几十年。

而前来秦国求职的范雎,正是看到了秦昭襄王的窘境,才提出了自己的“外交近攻”之策,赢得了秦王的信赖。骆驼这里所说的“远交近攻”,并不是这个词的本意,而是它背后的意义。据《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在面试范雎以后,宣太后和赢沛、魏冉等人,都纷纷被边缘化,而同一时期,范雎却平步青云。因此骆驼推断,当时范雎给秦昭王的建议里面,除了表面上的“远交近攻”,应该还有一份“攘外安内”之策。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当时如此看重范雎,并非全是因为他为秦国东出提出了“远交近攻”,而是他帮助秦昭襄王解决了“内顾之忧”。那么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只是一个幌子吗?骆驼认为,并不是。

远交近攻的意义

我们先来说说“远交近攻”在当时的表面意思,根据《史记》记录,范雎向秦昭襄王推销“远交近攻”之策时,是真有历史背景的。当时宣太后同母义父的弟弟魏冉,被封为穰侯,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地,而是看上了当时中原的交通枢纽陶邑(交通便利的地方,物流就方便,物流方便的地方经济就发达,可参考上海)。

这个地方本来归齐国所有,后来被秦国占据,而后就成了魏冉的封地,但是这块地方是个飞地,并不和秦国相连,在陶邑和秦国之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众所周知,在法律不完善的时候,要想护住自己的地盘,那就必须要拳头硬,于是魏冉为了给自己的封地撑场子(还有扩张的企图),所以他一直通过宣太后等手段,来控制秦军的作战策略,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秦国的作战策略是“远攻”。

 

那么秦昭襄王在位几十年,难道不知道这种做法不可取吗?骆驼认为不太可能,那么秦昭襄王有为什么会对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感兴趣呢?骆驼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虽然知道原来“远攻”的方式不对,但是却无力去改变,因为“内忧”未除。而范雎应该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案,而“远交近攻”这个词,除了用在对外的国策上,用在内政上其实也有可取之处。

第二,秦昭襄王虽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他并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做。骆驼再以大家熟悉的三国为例,刘备当年纵横江湖那么多年,但如果不是遇到诸葛亮,他也就只能发出个“髀肉复生”的感叹,而不能真的有所作为。这就像是咱们都知道好减肥的奥义,其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但是如何有效率的管住嘴,又如何正确的迈开腿,估计一般人也都不怎么清楚。

 

因此骆驼认为,秦昭襄王之所以对范雎重视,并不仅仅是因为范雎知道秦国应该“远交近攻”,而是范雎不光知道这理论,他还知道如何去做秦国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这一点在《史记》中也有记载,秦昭襄王曾问范雎,自己也想“亲魏”,但是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范雎就告诉他,魏国喜欢钱将就给钱,喜欢地就割地,如果敬酒他不吃,咱们就把罚酒也给他备着。

《史记》中虽然写的粗略,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出,范雎不光有“主意”,还很有“办法”。有关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当时秦国和赵国各派了几十万人对峙,一段时间之后,两国都有点受不了。于是范雎就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不害怕正在负责对峙的老将廉颇,而是害怕赵国的小天才赵括(他爹曾经击败过秦军)。

 

赵国国君得知以后,就把“纸上谈兵”(这四个字有点言过其实)的赵括给派往了前线,去替换老将廉颇,最后赵括败在白起手下,赵军一次性损失了数十万人,从此变得一蹶不振。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范雎这个人并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这才是秦昭贤王重用他的原因。

小结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秦昭襄王之所以重用范雎,并不是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有多么创新,而是因为范雎这套策略,对内可以解决他的“内忧”,而对外又确实切实可行。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