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 > > 正文
战国时期燕国流失了三位人才乐毅、乐乘、蔡泽
上传时间:2021-01-11 22:35点击: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众所周知,在战国七雄中,燕国和韩国一样,都是相对弱小的诸侯国。其中,燕国虽然有五国伐齐的巅峰。不过,从整个战国时期来看,燕国都是一个存在感相对较低的诸侯国。比如在《大秦赋》这部电视剧中,燕国屡次遭到赵国的进攻,如果不是秦始皇嬴政派兵攻打赵国,燕国很可能要被赵国消灭了。对于燕国来说,之所以相对弱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才。在战国时期,燕国流失了三位人才,其中一位成为秦国相邦!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三位人才。

一、乐毅

乐毅(yuè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国,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在战国时期,乐毅曾在赵国和魏国求取功名。不过,比较遗憾的是,不管是在赵国还是在魏国,乐毅都没能获得施展自己才华的大舞台。后来,等到燕昭王即位之后,乐毅得知燕昭王求贤若渴,就选择来到了燕国。

 

在燕昭王的重用下,乐毅率领燕国大军,并联合秦国、韩国、魏国、赵国一起讨伐齐国,这就是乐毅伐齐,也被称之为五国伐齐。根据《史记》等史料的记载,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这里面,乐毅可谓是功不可没。

当时齐国仅剩莒、即墨仍在坚守,乐毅围城,三年不下。昭王死后,刚刚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由骑劫掌军攻城。久攻不下,却中田单的火牛阵,身死军败。齐国趁势收复所有失地。而这,导致乐毅伐齐之功尽失。

 

乐毅解职后,燕惠王企图将他召回都城,而乐毅担心被杀,遂投奔了赵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燕惠王这位君主的猜忌,乐毅被迫离开了燕国。自此之后,乐毅一直为赵国效力,也即成为了赵国将领。对此,在笔者看来,流失了乐毅这位战国名将,自然是燕国的巨大损失。尤其是乐毅的离开,导致田单成功复国,这意味着燕国辛苦攻占的疆域都付诸东流了。

二、乐乘

乐乘,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将领,与乐毅同族。在战国时期,乐乘一开始为燕国效力。燕孝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乐乘与庆舍率军攻打并击败秦国将领王龁。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不过,就乐乘来说,则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也即他不建议对赵国落井下石。不过,燕国群臣都认为可以出兵攻打赵国,燕王喜便调动两军,两千辆战车,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邑。

 

燕军抵达宋子,赵孝成王派将领廉颇率军迎击燕军。廉颇在鄗邑大败栗腹部队,在代邑大败卿秦、乐乘的部队,并擒获栗腹(一说将栗腹斩杀)和乐乘。廉颇乘胜追击燕军五百多里,顺势包围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孝成王不允许,一定要让燕国将渠前来议和才行。于是燕王喜便任命将渠为相国,前往赵国议和,割让燕国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军于是解围撤军。

在这场战役后,乐乘怨恨燕王喜不听他们的计策,于是二人最终留在赵国,成为赵国将领,赵孝成王封乐乘为武襄君。赵孝成王十七年(公元前249年),乐乘与廉颇率军围攻燕国,燕国以厚礼求和,赵军于是解兵离去。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燕王喜目光短浅,导致燕国流失了乐乘这位将领,这让燕国的人才更加匮乏了。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即位。当时,廉颇率军攻打并夺取魏国的繁阳,赵悼襄王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于是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而廉颇则投奔魏国。

 

三、蔡泽

最后,蔡泽,生卒不详,战国燕国纲成(今河北万全)人,善辩多智,深谙道家月满则亏的思想。对于蔡泽来说,虽然是燕国人,但是,因为在燕国无法获得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所以,在战国中后期,蔡泽离开燕国,来到了秦国。在秦国时,蔡泽在相邦范雎面前指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促使范雎急流勇退。

同时,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举荐蔡泽,也即让他担任秦国相邦一职。于是,秦昭襄王就任命蔡泽为秦国相邦。在《大秦赋》这部古装电视剧中,吕不韦先担任丞相,后晋升为相邦,也即相邦是秦国朝廷的最高官职了。因此,高处不胜寒,蔡泽在秦国相邦这一官职上,只坚持了几个月,就选择辞掉相位。在此之后,蔡泽定居秦国做小吏,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乱世中保全自身。

 

此外,蔡泽曾献计秦昭襄王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灭东周,封纲成君。居留秦国十多年,秦始皇嬴政在位时,蔡泽曾出使燕国,号为纲成君。在人生哲学上,蔡泽倾向于道家,着重发挥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而就蔡泽的一生来说,也确实做到了“功成身退”。总的来说,对于乐毅、乐乘、蔡泽等战国时期的人才,要么是在燕国取得一番成就,要么出生于燕国。但是,他们最终的归宿,都不是在燕国,这无疑是燕国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成为燕国在战国时期难以走向强大的原因之一。对此,你怎么看呢?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