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则很少。而就燕王朱棣来说,显然属于后者。在明朝初期,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促使明朝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但是,朱高炽的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由此,对于明宣宗朱瞻基来说,面临着类似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处境,自己的藩王叔叔战功赫赫,对自己的皇位产生了直接的威胁。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如何对待自己的两位叔叔?
一、汉王朱高煦
首先,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为明仁宗朱高炽,四子朱高爔,幼殇,未封爵位。因此,对于明宣宗朱瞻基来说,即位后面对的两位叔叔,分别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简王朱高燧。一方面,就汉王朱高煦来说。
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朱元璋对他非常厌恶。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煦被封为高阳郡王。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大明风华》这部古装电视剧中,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无疑是非常接近其历史上的形象。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命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随军出征,经常作为前锋。自此开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屡立战功。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激励朱高煦,朱棣甚至对他说“世子朱高炽经常生病”。言外之意,则是朱高煦有被立为燕王世子的可能。
对此,在笔者看来,朱棣的初衷虽然没有问题,但是,他的一席话,无疑成为朱高煦日后谋反的催化剂。靖难之役后,朝廷正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都喜欢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称赞他的功劳,请求立朱高煦为太子。成祖难以决断,最终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贤,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过失太多,没有同意。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朱棣没有册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朱棣对于这位能征善战的儿子,确实比较喜爱,所以多次纵容他,这导致朱高煦更加跋扈了。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明成祖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更加着急地策划谋反。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朱高煦仍不肯悔改。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对此,在笔者看来,明成祖朱棣的去世,彻底解开了朱高煦头上的紧箍咒。面对自己的父亲朱棣,朱高煦即便有心谋反,却还是不敢行动。不过,面对明仁宗和明宣宗,朱高煦显然没有那么大的顾忌了。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在之前半路埋伏朱瞻基的计划失败后,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结果,因为叛乱不得人心,朱高煦的造反自然以失败而告终。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如果是历史上的其他皇帝,朱高煦不仅性命难保,家人也会遭到株连。不过,明宣宗朱瞻基还是没有狠心除掉自己的叔叔。
后来,明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这让明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明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叛乱失败后,如果朱高煦老老实实呆着的话,不说荣华富贵,至少也会性命无忧。但是,嚣张跋扈的性格,让他继续犯错,从而激怒了明宣宗朱瞻基,最终没能获得善终的结局。一定程度上,这显然不能怪罪朱瞻基,只能说是朱高煦咎由自取了。
二、赵王朱高燧
朱高燧于永乐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被封为赵王,并留在京城。最初,朱高燧恃宠,时常做出不法之事,又和汉王朱高煦合谋夺嫡,并诬陷太子朱高炽。于是太子宫僚多得罪,明成祖朱棣得知其不法之事,大怒,立刻诛杀他的长史顾晟,同时褫夺朱高燧的冠服,幸得太子朱高炽求情才得免。面对自己的两位弟弟,明仁宗朱高炽不仅没有进行打压,反而多次为他们求情,这无疑是他最后庙号为“仁宗”的重要原因。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接明宣宗朱瞻基。陈山建议捉拿朱高燧,因为他和朱高煦共谋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赵王也可能谋反,劳烦明宣宗。此时明宣宗犹豫未决,唯有杨士奇认为不可。因此,对于赵王朱高燧来说,虽然事实上参与了朱高煦的谋反,不过,因为缺乏直接的证据和行动,所以明宣宗朱瞻基决定放他一马。进一步来说,面对两位叔叔,朱瞻基采取了一打一拉,恩威并重的策略,这其实有助于震慑其他明朝藩王,避免更多叛乱的出现。
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过世(终年五十),葬安阳县寿安山,今属安丰乡李家坡村。谥号简王,所以也被称之为赵简王。在他去世后,长子悼僖世子朱瞻坺早卒,一年后其子朱瞻塙就嗣位。因此,相对于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