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为什么会蠢成猪,不相信安禄山要造反?
杨国忠和安禄山其实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两个人的矛盾说起来挺可笑,竟然是因为李林甫。
杨国忠觉得李林甫能降得住安禄山,自己也能降得住,所以,他就希望安禄山能够像害怕李林甫那样害怕自己。
安禄山却觉得,虽然你妹是我妈,但你不是我舅,你怎么能和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相提并论。
我怕他,是因为他能够猜透人心,而你不仅看不透我,还能被我看透,你算哪根葱。
所以,杨国忠当上宰相没多久,这俩人就杠上了。
靠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杨国忠开始不停地在李隆基面前,诉说安禄山谋反的种种迹象。
例如安禄山权力太大,拥有造反的实力。
再例如安禄山人品有问题,一看就有反骨。
如果李隆基不信,可以召安禄山回京,他肯定不敢。
俗话说三人成虎,杨国忠从752年年底一直絮絮叨叨到了753年年底,李隆基听得脑袋都大了一圈,终于勉强同意了杨国忠的办法,下诏让安禄山回京述职。
《隋唐演义》中说,杨玉环因为与安禄山私通,所以赶紧给安禄山通风报信,让他火速回京,以免李隆基生疑。
于是,安禄山将计就计,火速赶回了京城,重新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
但是,这段故事并不可信,因为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里并没有提到这一点。
所以,安禄山回京,大概率是因为他还没有做好造反的前期准备,不得不以身犯险,争取时间。
总之,754年1月,安禄山出乎意料地到达了京城。
他抱着李隆基的大腿痛哭了一番之后,李隆基拍着杨贵妃的大腿就心软了,又开始安慰起这个干儿子了。
之后的两个月内,为了表彰乖儿子的忠心,李隆基又对他大肆封赏了一番:
1、安禄山说,我现在的官太小。
李隆基便把他提拔为了左仆射(本来准备提拔为宰相,但遭到了杨国忠的反对),他的两个儿子被提拔为了三四品大员。
2、安禄山说,我想当群牧使。
李隆基立刻同意了请求,于是安禄山派人到马厩里挑选了几千匹强壮的战马,大大增强了骑兵的实力。
3、安禄山又说,我的将士功勋卓著,需要加重赏赐。
李隆基立刻下诏将他手下的500多人升为了将军,2000多人升为中郎将,使得安禄山进一步收买了军心。
754年3月,安禄山准备回范阳的时候,李隆基又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赏赐给了他。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李隆基便撸起袖子,将此人抓起来痛揍一顿。
鉴于李隆基的暴力压制,害怕被揍的杨国忠不得不与安禄山和平相处了一年时间。
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安禄山在范阳老巢,悠哉悠哉地准备着造反的武器、粮草和兵员,杨国忠这边却一句反对的话也不敢说。
755年2月,表面上的平静终于又被安禄山打破了。
他又上书朝廷,希望用自己手下的32员蕃将,代替汉人将领,李隆基竟然又同意了他的请求。
兵部尚书兼次席宰相韦见素,名字里虽然有个素,却不是吃素长大的。
他立刻就意识到了大事不妙,急忙找到杨国忠说: “安禄山一直都有二心,如今用胡人代替汉人,恐怕马上就要反叛。
明天我将极力进谏,如果皇上不听,你就接着进谏。
”杨国忠觉得韦见素分析的很有道理,当场便答应了下来。
事情果然如韦见素所料,第二天李隆基一听到又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便大怒不已,根本没有理会韦见素的意见。
韦见素一边给杨国忠使眼色,一边继续劝说李隆基。
可是,杨国忠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却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不过,面对李隆基的怒火,韦见素并没有灰心丧气。
几天之后,他又一次带着杨国忠极力进谏,并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比较高的办法: “臣有一计能够消除安禄山的野心,如果让安禄山回朝担任宰相,让其他人担任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势力自然会土崩瓦解”。
这时候,安禄山的族兄、时任朔方节度使的安思顺,以及太子李亨也纷纷加入了劝告李隆基的队伍。
面对这么多人的进谏,李隆基犹豫再三之后,终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准备让安禄山入朝为相。
眼看着事情就要向有利于中央的局势转变,但是,就在诏书准备发出去的时候,李隆基又突然后悔了。
他觉得去年自己就轻信了杨国忠的诬陷,错怪了安禄山,如果这一次又轻信他们,岂不要闹出笑话。
于是,李隆基又收回了写好的诏书,派了一个叫辅谬琳的太监,带着稀有水果跑到了范阳,名义上是请安禄山吃香蕉,实际是上调查安禄山会不会造反。
这种小儿科的把戏,自然逃不过安禄山的眼睛。
他只用了一些金银珠宝,就将辅谬琳给收买了。
回到长安之后,辅谬琳便不断地替安禄山说好话。
李隆基听了之后,顿时神清气爽,为自己的英明神武感到无比地高兴,他专门把杨国忠等人召集了起来,吹着牛皮说道: “朕以诚心对待安禄山,他肯定没有二心,东北的敌军还需要他去镇压,大家不用担心了。
” 杨国忠一听,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都什么时候了,皇帝竟然还相信安禄山不会造反。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接下来他便做了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
755年4月,杨国忠竟然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京城的住宅,并抓捕了他的门客李超等人。
按道理讲,对方的人都抓人,总该审讯出一些造反的证据吧。
可是,杨国忠竟然什么也没有审问出来,就将这些人偷偷给杀了。
可惜纸是包不住火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当时还在朝中当驸马。
他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不由地大惊失色,赶紧汇报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一下就懵了,因为他不知道抓捕李超,到底有没有皇上的授意。
如果没有,杨国忠怎么敢对自己下手;如果有,自己除了抓紧造反以外,已经别无选择了。
可悲的是,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李隆基竟然全然不知。
当年6月,李隆基还以安禄山的儿子大婚为由,让他回京参加婚礼。
不用说,安禄山没有病也要创造病,绝对不会去参加婚礼。
不过,安禄山并没有完全拒绝,他灵机一动又想了一条妙计,表示为庆祝儿子的大婚,准备献给皇帝3000匹战马,每匹战马再配备两个一米七八的马童,另外再派22名蕃将带领这些战马入朝。
李隆基一听,这才突然警觉起来,马童?一米七八的那种童?开什么玩笑,那分明是3000名骑兵和3000名步兵,如果让这些人来到长安,恐怕就要发生大乱。
这时候,河南尹达溪珣刚好也想到了这一点,他急忙上书李隆基,表示一定要拒绝这3000匹马入朝。
另外,两个月前太监辅谬琳接受安禄山贿赂的事情,恰好又在这个时候败露了。
李隆基越想越害怕,但是他仍然不愿意相信安禄山会造反,又派了一个叫冯神威的使者,到范阳告诉安禄山,自己在华清宫给安禄山特意做了一个温泉,希望10月的时候,安禄山能与自己一起享受泡澡的快乐。
此时,安禄山已经基本准备好了造反的一切。
所以,他见到冯神威之后,呵呵一笑,连凳子都没有下去,更别提跪拜了,他只是轻蔑地说了一句:“圣上平安,10月份我一定到长安。
” 说罢,他便让冯神威回朝去了,连一封谢恩的表文也懒得回复。
冯神威看见安禄山如此失礼,意识到大事不妙,赶紧以十万火急的速度就往京城一路狂飙。
到达京城之后,他连滚带爬跪在李隆基面前就大声痛哭:“臣差一点就不能再见到皇上了啊。
” 按说此时此刻,安禄山造反的迹象就如秃子头上的虱子,再明显不过了。
这个时候,如果李隆基能够暗地里招兵买马,在虎牢关、洛阳、函谷关等地设防,唐军前期绝对不会一败涂地,安史之乱也绝对不可能打8年之久,因为此时距离安禄山起兵还有整整4-5个月的时间。
可是,李隆基听说安禄山10月会来长安之后,竟然又信了。
在这几个月里,他竟然什么也没有做。
当年10月,他便如期跑到华清宫泡温泉去了。
当然,他没有等来乖儿子和自己一起泡澡的快乐,却等来了那个300多斤的胖子已经造反的消息。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统领奚、契丹、同罗、室韦等少数民族,合计15万大军,假称20万,以清君侧,斩杨国忠为由,终于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我相信大家看完以上这段历史之后,会和我一样,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就算是一头猪,恐怕也不会比李隆基更傻。
安禄山造反的迹象已经那么明显了,那么多人都在提醒李隆基,他竟然能够完美地避开所有的正确意见,一头扎进宰猪厂里就是不出来。
他到底怎么了? 我思来想去,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李隆基越来越昏庸、越老越固执
李隆基后期,办的错事可谓是一件挨着一件。
杀害3个儿子,和儿子抢老婆,这是一个正常人能干的事么? 明知李林甫妒贤嫉能,还是重用李林甫了19年,连他自己后来都觉得羞愧难当。
安史之乱后,李隆基曾经和给事中裴士淹一起谈论过宰相。
当提到李林甫的时候,他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裴士淹趁机说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那么久的宰相?”李隆基一听,憋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杨国忠当上宰相之后,李隆基又越来越懒,基本上把所有大权都交给了杨国忠。
753年到754年关中水灾旱灾接连不断,出现了大饥荒,他不知道。
两次远征南诏失败,死了10几万人,他也不知道。
杨国忠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便包围了安禄山的住宅,杀了安禄山的人,他竟然还不知道。
这得昏庸、贪玩到什么地步,才能做到消息如此闭塞啊? 754年,安禄山已经拥兵18万,具备了造反的实力。
杨国忠说他造反,虽然没有证据,但安禄山来到京城之后,也不能给那么多赏赐啊! 安禄山手下的500人升为将军,2000人升为中郎将,32员蕃将代替汉人将领,另外,还让他当群牧使,可以随便挑选战马。
这不是在鼓励他收买人心、赶紧造反吗? 杨国忠说安禄山要反,他不信。
韦见素说安禄山要反,他不信。
安禄山的族兄安思顺说安禄山要造反,他不信。
太子李亨说安禄山要造反,他还是不相信。
他偏偏就信了一个叫辅谬琳的太监,辅谬琳收受安禄山贿赂的事情被揭发以后,他竟然还不愿意相信安禄山要造反。
安禄山以生病为由不去参加儿子的婚礼,他觉得安禄山不会反。
安禄山准备派6000一米七八的马童,送3000匹战马到长安,他虽然有了警觉,但依然认为安禄山不会造反。
安禄山见到他的使臣连拜都不拜,谢恩的表文也没有一封,他还是觉得安禄山不会造反。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固执,如此奇葩?除了用“人越老越固执”这个理由之外,我也想不出什么理由了。
老年的李隆基应该和我们身边的某些老人一样,得了固执病。
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就是,他们一旦相信了某一个人,就算是撞了南墙也不愿意回头了。
哪怕是这个人说得话再荒唐,例如躺到磁性床上就能治万病,吃了某药就能治绝症。
哪怕是警察告诉他们上了当,受了骗,他们也绝对不会相信警察。
也许,他们的内心里,在某一个时刻会意识到自己错了,但是他们碍于面子,也绝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种固执病,除了家财散尽,甚至家破人亡以外,没法治,李隆基就属于这种病的深度患者。
2、杨国忠整人的方法有问题
当年李林甫整人的时候,一般都是挖一个大坑,让对方主动往里跳。
整兵部侍郎卢绚的时候,他是把卢绚的儿子叫到了身旁,装作为了对方好,语重心长地说: 大侄子啊,你爹人品高能力强,如今交州需要人看场(今越南)。
皇帝想让你爹走一趟,不知道你爹想不想?如果不想去,可以申请到洛阳,我给你家帮个忙。
然后,卢绚一家就主动跳到了坑里,真的放弃了兵部侍郎的职位,去了洛阳。
整储备宰相严挺之的时候,他是把严挺之的弟弟叫到了身旁,装作为了对方好,语重心长地说: 大兄弟啊,你哥在外漂泊那么长,也该回京养一养。
为啥不让你哥装大病?就说得了风疾会要命,陛下肯定让他回朝来看病。
然后,严挺之一家就上了当,真的装起了病,错过了宰相的位置。
虽然这种整人方法很缺德,利用别人的信任设陷阱。
但奈何两个字——管用,而且对方跳完之后,还得回过头来对李林甫说一声谢谢。
可是,杨国忠跟着李林甫混了那么久,一点也没有领会到整人的精髓,他整安禄山只用了两个字——蛮干。
天天说安禄山要谋反,连续说了两三年,把人家的门客都抓了,竟然什么证据也没有抓到。
这两三年时间里,杨国忠完全有时间在安禄山身边安插几个卧底,可惜一个也没有。
相反,安禄山还在他的身边安插了一个卧底——吉温,也就是“吉网罗钳”的男主角之一。
吉温当年是李林甫的人,杨国忠得势的时候,他又投奔了杨国忠,打倒了李林甫。
752年年底,杨国忠刚当上宰相,便让吉温做了御史中丞,关内采访使等职。
但是吉温的野心很大,对杨国忠的安排并不满意。
杨国忠本来想让吉温去监视安禄山,哪知道吉温却被安禄山策反了。
有一次吉温到范阳去出差,安禄山让自己的儿子安庆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并给他牵了一段马,吉温顿时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尊重,便主动投到了安禄山的账下。
到达长安之后,朝廷的所有动向,吉温都会在第一时间汇报给安禄山(温至长安,凡朝廷动静,辄报禄山,信宿而达)。
李隆基第一次让安禄山到京城,试探他是否忠心的事情,如果有人通风报信的话,那个人不会是杨玉环,但大概率会是吉温。
虽然754年吉温被杨国忠整下了台,但人家好歹潜伏了两年时间,为安禄山争取了富贵的时间。
就算再给杨国忠两年时间,估计他也找不出安禄山造反的确凿证据。
所以,杨国忠低下的整人水平,也是李隆基不愿意相信他的一个原因。
相反,如果不是杨国忠步步紧逼,依安禄山的阳寿看,这哥们还真不一定能够造反。
3、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并不支持安禄山造反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大唐无比的强大。
经济上,公元754年,户部上报大唐人口为9069154户,52880488人。
在古代,人口就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GDP,人口越多,GDP便越高,所以说,这时候大唐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繁华并不为过。
史书中也记载了:是时中国盛强,自长安往西一万二千里,房屋相连,桑麻遍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天下安定,西京、东京的米一石不到二百钱,行人虽走万里,也不需要携带武器。
军事上,安史之乱前几年,大唐的军队一直都在打胜仗。
747年,高仙芝智取小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生擒其国王和吐蕃公主,威震中亚七十二国。
750年,高仙芝远征朅师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生擒朅师王勃特没。
749年6月,唐军在哥舒翰的带领下,终于攻占了吐蕃举全国之力保卫的军事重镇石堡城。
753年5月,哥舒翰进攻吐蕃,攻克洪济和大漠门等城,将九曲地方的各个部落全部收复(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黄河曲流处,其地水草肥美,宜于畜牧)。
753年封长清在安西大败大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巴尔提斯坦),并逼迫其投降唐朝。
754年,安思顺和程千里大败突厥阿布思,将其押送京城,斩首示众。
当然,唐军也有失败的时候,752年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兵败怛罗斯死伤3万。
唐军两征南诏死伤10几万。
但是,总体上看,唐军败少胜多,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
而且,这些打胜仗的名将中,有两个人刚好与安禄山不和,他们所辖的地区,又刚好又能够拱卫长安。
第一个人是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第二个人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752年,李隆基为了让安禄山与哥舒翰摒弃前嫌,曾摆出宴席让他俩结为兄弟。
但是,哥舒翰根本不领情,当着李隆基的面就和安禄山吵了起来,搞得这场宴席不欢而散。
安思顺虽然是安禄山的族兄,两个人小的时候还亲密无间。
但是安思顺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忠君爱国思想深入骨髓,他意识到安禄山要造反后,便积极劝告李隆基要多加提防安禄山。
哥舒翰统兵73000人,安思顺统兵64700人,俩人合计统兵137700人。
如果再加上中央的9万军队,共有将近23万人,比安禄山还多了50000人。
而且,中央还占据着绝对的政治优势与地理优势。
国内国泰民安,边境上猛将如云,京城周围的大将还都和安禄山不和,这种环境下,估计没有一个皇帝会相信安禄山能够造反成功,更别提已经当了40多年皇帝,并且得了固执病的李隆基了。
李隆基始终不愿意相信安禄山会造反,有糊涂蛋的因素,恐怕也有这种自信的因素。
事实上,李隆基的这种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尽管安禄山已经拥兵18万,但从后来的事情上看,如果不出意外,安史之乱几个月之内必然会被平定。
只是很可惜,一个人不怕蠢,就怕不知道自己蠢,不怕不知道自己蠢,就怕误以为自己很聪明。
而此时的李隆基,就严重低估了自己的愚蠢程度,高估了自己的聪明程度。
恐怕他自己都想不到,未来几个月内,他的骚操作能够一个接着一个,连一个正确的都没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