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7日:由上海驶往基隆港的太平轮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与货轮建元轮相撞后沉没,近千人罹难。
太平轮是中联企业公司的一艘豪华客轮,排水量为2500吨。
在当年来说,这个排水量不算小,属于大型客轮了。
中联公司是宁波商人合股的航运公司,总经理为周曹裔。
到了1949年1月,三大战役以国军惨败告终。
解放军随时可能发动渡江战役,江南一带尤其是上海的人,开始考虑逃到台湾去。
而太平轮的一条航线,就是从上海开往台湾的基隆。
1月27日,太平轮装运了中央银行的大批银元,到下午4点多才起航。
战局紧张,谁也不能保证太平轮去了以后,还能回到上海继续运输。
原定600多名乘客的船舱,涌入了近千人。其中有票乘客和船员600多人,无票乘客至少300人。
当事人回忆:所有船票都不再是票面价,必须用黄金直接换购船票,当时一张前往台湾的客轮船票,公价是金圆券150万元,黑市价格则已经被炒到300万。到了1949年1月,一张太平轮的船票实价已经高达5000万元,往往是有价无市,需要特殊关系方可得到。
除此以外,船只还装了大量货物,包括600吨钢条、《东南日报》印刷器材与白报纸100多吨、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317箱、台北迪化街商家订购的南北货等。
海上也不安全,还有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少水雷。
国民政府进行海上宵禁,不允许船只夜晚航行。
太平轮为了抢时间,仍然坚持夜航。出于躲避检查的考虑,船只没有开航行灯。
结果,在晚上23点45分,舟山群岛附近,突然同一艘载有2700吨煤矿及木材的“建元轮”,猛烈相撞。
太平轮拦腰撞在“建元轮”上,后者瞬间沉没。
船上船员几乎无人逃生,72人当场淹死,只有3人及时跳水,被太平轮救起。
太平轮受损也很严重,好在船只较大,仍然坚持了45分钟。
太平轮船员对附近情况不了解。
其实从撞船的地方,只要向北航行10分钟,就是白节山的南岸是平坦的沙岸,适合搁浅。强行搁浅可能导致船全毁,但可以保住大部分人的性命。
船只却绕了个大圈,试图在白节山北岸抢滩。此举花费时间太长,在距离岸边不到500米的地方,受损的锅炉爆炸,船只侧翻沉没。
由于宵禁的原因,周边海域根本没有什么民船,无法救援。
附近海域唯一的大船,就是招商局盛京轮。在发现太平轮撞船以后,该轮电报询问是否需要援助,船长却发出了“AllOK”的回电。一次宝贵的救援机会,由此失去。
锅炉爆炸,船只又侧翻,大部分乘客一瞬间就完了。
少数跳水逃生者,也难以幸存。
由于是寒冬,海水温度很低,人落水后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冻死。
太平轮沉没后,只有澳大利亚1艘军舰路过,此时幸存者所剩无几。
反复搜索,军舰只救下了35人,其中5名是妇女。其中1名妇女由于低温症,上船后不久就死了。只活了34人。
有一两艘渔民的小船在这里捕鱼,他们也救起几十人。
最后证明被救活的,只有50多人。
也就说,有900多人被淹死或者冻死。
幸存者国防部少校参谋葛克回忆:我抱着长子和二女儿,妻子抱着幼子,死死抓着我的手臂。我们都站在烟囱附近,紧紧抱在一起,大家精神都已经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听天由命。突然,船首右部已渐下沉,转瞬间砰然一声,忽感一身冷气,才知道已经坠海。坠海的力量极大,一瞬间家人全部被甩到海中,七零八落。我手中抱着的两个孩子,也不知去向。我在四面摸索了一阵,深夜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摸不到。我连喝水数口,只能努力向水面游去。几乎要断气之前,我侥幸浮上了水面。水上有一个木箱,我急忙抱着他,向灯塔方向游过去。
16岁的王兆兰,是获救的4名女性之一,也是年龄最小的幸存者。
她回忆:我与小两岁的妹妹王兆仙还有亲戚潘云凤,手拉着手,穿了厚衣服在甲板上,甲板上人多,也热闹。“轰!轰!”两艘船以丁字形相撞,船渐渐倾斜,黑夜里万头攒动,海浪无情地打在甲板船身。我用力牵起弟弟的手、妹妹的手,母亲与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带好弟弟妹妹呀!”还来不及再看母亲一眼,妹妹已经被海浪冲走,母亲也立刻在眼前消失。
我记得自己吃了几口水,被浪打下去,再漂起来时,已经被人拉在木箱上。“别动!别动!”上面已有几个人,一边高、一边低的木板,大家扒在上面,还有位老先生,好像随时会掉下去。有人还不愿上来,怕一上来,把木板压翻了,就一手抓着木板一端,在海面上漂浮。如果不是他们让我趴在木箱上,我一定冻死了。
说来说去,这900多人也是内战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