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常清为啥打不过安禄山?
上传时间:2021-04-13 22:14点击:
还没有打一仗,安禄山就冲到了500里外的常山(今石家庄)。
为了防止腹背受敌,造反之前,安禄山又派出了一支20人的小分队,以进献神射手的名义奔赴了太原。
造反的第二天(11月10日),这群人便骗开了城门,活捉了太原副留守。
蓝线为河流,黑虚线为安禄山行军路线
但是,此时的李隆基已经被泡得脑子进了温水,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他仍然不愿意相信安禄山造反了,坚持认为这是别人的诬陷。
11月15日,安禄山造反第6天,当河北的800里加急战报,像雪花一样传到长安的时候。
把南墙都撞得稀碎的李隆基,终于意识到了大事不妙,他急忙推开了怀中的杨贵妃,赶紧召集宰相们商讨对策。
按道理讲,大敌当前,这个匆匆忙忙召集起来的会议,应该开得非常严肃紧张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会议的气氛很不凝重。
因为,还没有等到大家说话,杨国忠就得意洋洋地拍着胸脯向李隆基保证:“安禄山造反,只是他一个人在反,据我所知,他手下人都不愿反。
陛下请放心,不到十天,安禄山的脑袋肯定会被送到长安。
” 本来就很自负的李隆基,被杨国忠这么一忽悠就更加自信了。
所以,当天他并没有全民总动员,只是发布了一条很失败的命令: 特使毕思琛(突厥人)到东京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到河东,两个人分别募兵几万,以抵抗叛军。
蓝线为河流,红虚线为唐军行军路线,黑虚线为叛军行军路线
而毕思琛之前一直做的是保镖一类的工作,不是靠着战功升官的,而是靠着关系发达的,根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2、程千里是汉人,生在长安,长在长安,长期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政治觉悟更高。
毕思琛是突厥人,生在西域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长在毕国,根本就没有忠君爱国的概念。
另外,程千里的老婆、孩子、族人全部都在长安,就算他的思想道德有滑坡,他也得为这些家人们考虑一下,不敢轻易投降。
毕思琛就不同了,亲人们都在西域,就算投降了,李隆基拿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敌当前,不让能力过硬、政治过硬的程千里去洛阳,却让毕思琛这种能力和政治都有问题的人去洛阳,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当时唐朝最能打的名将之一高仙芝也在长安,战场之上,变幻莫测,别说晚一天,就是晚一个小时,战局就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王炸在手,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说白了,从这个安排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李隆基根本就没有把安禄山放在眼里。
更加悲催的是,第二天,安西节度使封长清正好赶到了长安准备汇报工作。
从以前的军功上看(后面我们会讲),这位老哥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代名将,但在此时,他也犯了和李隆基、杨国忠等人同样的错误,极为轻视安禄山。
他拍着胸脯向李隆基保证,只要让自己去洛阳招兵买马,用不了几天,必将安禄山的脑袋送到京城。
宰相吹牛、大将吹牛,两通牛皮下来,让李隆基大喜不已,17日李隆基便正式任命封长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火速赶往洛阳招兵买马,全权负责前线战事。
但是,四天之后,李隆基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叛军的战斗力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在过去的12天里,安禄山已经轻轻松松拿下了上千里的大唐土地,并且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抵抗,哪怕有一座城池,抵抗两天的都没有。
21日,吃够了败仗的李隆基终于感受到了火烧眉毛的危机,这才火急火燎地离开了可以泡温泉的华清宫,赶回了大明宫,并于22日连续下达了四道命令: 1、斩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将安禄山的族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调入中央,担任户部尚书,以防他与安禄山串联勾结。
任命正在家里守孝的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统率6万兵马,攻打被安禄山所占领的山西各地。
2、新设河南节度使,任命卫尉卿张介然为第一任节度使,火速赶往陈留(今开封),抵御叛军。
3、拿出宫中金银珠宝,在长安附近招兵买马11万,号称天武军驻守京城。
4、任命荣王李琬(太子李亨之弟)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于12月1日统兵5万,前往陕郡驻守(今河南三门峡)。
1、安思顺虽然举报过安禄山要造反,但他毕竟是安禄山的族兄,两个人小时候关系还非常好,以前安思顺心向朝廷,但以后心向哪里还真不好说。
最重要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李隆基必须拿安家人开刀。
不然朝中的大臣和前线的战士谁来安抚? 他们为了国家,牺牲了父母或者妻子,而罪人的哥哥还在边疆领兵,他们会怎么想? 所以,无论安思顺多么忠心,李隆基也必须将其监控起来(后来又把安思顺杀了)。
2、张介然此人很有气节,以前在河西、陇右当过郡守,但是没有打过仗。
李隆基派他去陈留,并没有期望他能打几场胜仗,而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因为这时候安禄山马上就要打到陈留了,无论派谁去,陈留必丢无疑。
让张介然这种有气节的人去,他大概率会抵抗到底,甚至以身殉国,有利提升前线士气。
3、郭子仪出击山西,可以牵制安禄山的军事力量,避免关中两面受敌。
要知道,李唐起家,就是从山西打入的关中。
4、李琬和高仙芝率军5万驻守陕郡。
进,可以随时支援洛阳的封常清;退,可以占据潼关天险,以保关中平安。
另外,李琬作为李隆基的儿子,还可以起到监军的任用。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这四道命令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发布的太晚了。
12月1日,当高仙芝带领大军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达到了灵昌(今河南滑县)。
更不幸的是,当天晚上黄河恰好又结了冰,安禄山第二天就渡过了黄河。
12月5日,张介然刚到达陈留,组织了1万多士兵,还没给这些人发完兵器,安禄山就已经杀了过去。
陈留太守郭纳是个怂货,立刻打开城门投降了。
安禄山进入城中之后,才得知儿子已经被李隆基杀了,他悲痛不已,将张介然以及投降的几千唐军全部斩杀。
12月8日,安禄山的大军便杀到了洛阳东边的最后一道天险——虎牢关。
此时驻守在虎牢关的是名将封长清。
11月17日,封长清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之后,便快马加鞭地赶到了洛阳,11月30日左右,他就招募到了6万士兵,此时距离安禄山到达虎牢关还有8天时间。
虎牢关我们在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的时候介绍过,它的两边是黄土高坡,只有中间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刘邦和项羽互砍的那4年,刘邦为啥能抗住战神的使劲造,就是因为他刚开始就占据了这里的有利地形。
但是,封常清竟然连一天都没有挡住。
史书上说的原因是,封常清招募的士兵全是普通百姓,没有经过训练,所以被安禄山的铁骑肆意蹂躏(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
但我觉得,这个原因不太有说服力。
因为如果封常清坚守不出,站在险关之上,安禄山怎么可能以铁骑蹂之?马还能飞上去不成? 所以,封常清一定是放弃了有利的地形,出关和叛军进行了死磕,这才导致大败。
归根结底,这场失败不是士兵原因,而是封常清的指挥失误,急功近利,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他又将剩下的士兵收集了起来,与安禄山在葵园硬拼了一次(今河南荥阳市高阳镇),结果不出意外,唐军又一次大败而逃。
再之后,封常清依旧没有坚守洛阳,他又在洛阳城下的上东门与安禄山硬拼了一次,依然是大败亏输。
连续三次的大败,让封常清彻底失去了守住洛阳的能力。
12月12日,这座当年抵挡住了李密两年包围,抵挡住了李世民10个月进攻的洛阳城,竟然在两三天之内就被安禄山攻破了。
封常清虽然不甘失败,又在洛阳城内与安禄山硬拼了两次,但一切都已经晚了,败局已定,任谁也无力回天。
无奈之下,封常清只好率领残兵败将,砍开了城墙向着陕郡逃窜而去。
到达了陕郡之后,陕郡的太守和老百姓们都已经逃窜到了河东,只剩下了高仙芝的五万大军。
连败五次的封常清,跑了几百里之后,头脑终于清醒了,他以自己惨痛的教训,急忙劝说高仙芝道:“常清连日血战,贼锋势不可挡。
潼关没有士兵把守,如果让叛军攻入关中,长安危矣,不如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以避贼军锋芒。
” 高仙芝原本就是封常清的老上司,对其格外信任(下集我们会讲他俩以前的故事),所以,看到封常清的惨状,他立刻就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唐军这边刚撤没多远,叛军就已经杀到陕郡,对着唐军的屁股又是一顿猛踹猛砍,唐军再次大败而逃。
幸运的是,唐军到达潼关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利用险要,迅速地修筑好了工事,终于抵挡住了叛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更加幸运的是,叛军退去之后,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里还减缓了攻势,因为安禄山攻下洛阳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做起了皇帝梦。
在他看来,攻下关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及时称帝才能配得上他的丰功伟绩。
但是,正是这一个月的犹豫,差一点就成了安禄山的勾魂枪,因为他过于小看了唐军的实力。
一场场致命的反攻,已经在安禄山的前线以及后方展开了。
755年11月9日夜,安禄山坐着精心打造的装甲战车,带领15万大军,从范阳(今河北涿州)出发,如同饿虎扑食一般向着长安杀了过去。
还没有打一仗,安禄山就冲到了500里外的常山(今石家庄)。
为了防止腹背受敌,造反之前,安禄山又派出了一支20人的小分队,以进献神射手的名义奔赴了太原。
造反的第二天(11月10日),这群人便骗开了城门,活捉了太原副留守。
蓝线为河流,黑虚线为安禄山行军路线
11月14日,正在长安华清宫泡澡摸妹的李隆基,终于收到了太原被袭击的消息。
但是,此时的李隆基已经被泡得脑子进了温水,面对铁一般的事实,他仍然不愿意相信安禄山造反了,坚持认为这是别人的诬陷。
11月15日,安禄山造反第6天,当河北的800里加急战报,像雪花一样传到长安的时候。
把南墙都撞得稀碎的李隆基,终于意识到了大事不妙,他急忙推开了怀中的杨贵妃,赶紧召集宰相们商讨对策。
按道理讲,大敌当前,这个匆匆忙忙召集起来的会议,应该开得非常严肃紧张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会议的气氛很不凝重。
因为,还没有等到大家说话,杨国忠就得意洋洋地拍着胸脯向李隆基保证:“安禄山造反,只是他一个人在反,据我所知,他手下人都不愿反。
陛下请放心,不到十天,安禄山的脑袋肯定会被送到长安。
” 本来就很自负的李隆基,被杨国忠这么一忽悠就更加自信了。
所以,当天他并没有全民总动员,只是发布了一条很失败的命令: 特使毕思琛(突厥人)到东京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到河东,两个人分别募兵几万,以抵抗叛军。
蓝线为河流,红虚线为唐军行军路线,黑虚线为叛军行军路线
为啥说这个命令很失败呢?不是我们喜欢马后炮,而是有三个非常客观的原因: 1、在此之前,程千里的战绩远高于毕思琛 程千里身长七尺,体格魁梧,勇力过人,靠着战功一直做到了安西副都护,还灭过反叛的突厥军,作战经验丰富,属于一员猛将。
而毕思琛之前一直做的是保镖一类的工作,不是靠着战功升官的,而是靠着关系发达的,根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2、程千里是汉人,生在长安,长在长安,长期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政治觉悟更高。
毕思琛是突厥人,生在西域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长在毕国,根本就没有忠君爱国的概念。
另外,程千里的老婆、孩子、族人全部都在长安,就算他的思想道德有滑坡,他也得为这些家人们考虑一下,不敢轻易投降。
毕思琛就不同了,亲人们都在西域,就算投降了,李隆基拿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大敌当前,不让能力过硬、政治过硬的程千里去洛阳,却让毕思琛这种能力和政治都有问题的人去洛阳,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3、当时唐朝最能打的名将之一高仙芝也在长安,战场之上,变幻莫测,别说晚一天,就是晚一个小时,战局就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王炸在手,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说白了,从这个安排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李隆基根本就没有把安禄山放在眼里。
更加悲催的是,第二天,安西节度使封长清正好赶到了长安准备汇报工作。
从以前的军功上看(后面我们会讲),这位老哥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代名将,但在此时,他也犯了和李隆基、杨国忠等人同样的错误,极为轻视安禄山。
他拍着胸脯向李隆基保证,只要让自己去洛阳招兵买马,用不了几天,必将安禄山的脑袋送到京城。
宰相吹牛、大将吹牛,两通牛皮下来,让李隆基大喜不已,17日李隆基便正式任命封长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火速赶往洛阳招兵买马,全权负责前线战事。
但是,四天之后,李隆基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叛军的战斗力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在过去的12天里,安禄山已经轻轻松松拿下了上千里的大唐土地,并且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抵抗,哪怕有一座城池,抵抗两天的都没有。
21日,吃够了败仗的李隆基终于感受到了火烧眉毛的危机,这才火急火燎地离开了可以泡温泉的华清宫,赶回了大明宫,并于22日连续下达了四道命令: 1、斩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将安禄山的族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调入中央,担任户部尚书,以防他与安禄山串联勾结。
任命正在家里守孝的郭子仪接任朔方节度使,统率6万兵马,攻打被安禄山所占领的山西各地。
2、新设河南节度使,任命卫尉卿张介然为第一任节度使,火速赶往陈留(今开封),抵御叛军。
3、拿出宫中金银珠宝,在长安附近招兵买马11万,号称天武军驻守京城。
4、任命荣王李琬(太子李亨之弟)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于12月1日统兵5万,前往陕郡驻守(今河南三门峡)。
老实说,李隆基这一次下达的四道命令还是比较明智的,兼顾了政治和军事的所有需要。
1、安思顺虽然举报过安禄山要造反,但他毕竟是安禄山的族兄,两个人小时候关系还非常好,以前安思顺心向朝廷,但以后心向哪里还真不好说。
最重要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李隆基必须拿安家人开刀。
不然朝中的大臣和前线的战士谁来安抚? 他们为了国家,牺牲了父母或者妻子,而罪人的哥哥还在边疆领兵,他们会怎么想? 所以,无论安思顺多么忠心,李隆基也必须将其监控起来(后来又把安思顺杀了)。
2、张介然此人很有气节,以前在河西、陇右当过郡守,但是没有打过仗。
李隆基派他去陈留,并没有期望他能打几场胜仗,而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因为这时候安禄山马上就要打到陈留了,无论派谁去,陈留必丢无疑。
让张介然这种有气节的人去,他大概率会抵抗到底,甚至以身殉国,有利提升前线士气。
3、郭子仪出击山西,可以牵制安禄山的军事力量,避免关中两面受敌。
要知道,李唐起家,就是从山西打入的关中。
4、李琬和高仙芝率军5万驻守陕郡。
进,可以随时支援洛阳的封常清;退,可以占据潼关天险,以保关中平安。
另外,李琬作为李隆基的儿子,还可以起到监军的任用。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这四道命令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发布的太晚了。
12月1日,当高仙芝带领大军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达到了灵昌(今河南滑县)。
更不幸的是,当天晚上黄河恰好又结了冰,安禄山第二天就渡过了黄河。
长安到洛阳是770里,灵昌到洛阳只有580里,也就是说,安禄山到达洛阳三天之后,高仙芝也不一定能支援洛阳。
12月5日,张介然刚到达陈留,组织了1万多士兵,还没给这些人发完兵器,安禄山就已经杀了过去。
陈留太守郭纳是个怂货,立刻打开城门投降了。
安禄山进入城中之后,才得知儿子已经被李隆基杀了,他悲痛不已,将张介然以及投降的几千唐军全部斩杀。
12月8日,安禄山的大军便杀到了洛阳东边的最后一道天险——虎牢关。
此时驻守在虎牢关的是名将封长清。
11月17日,封长清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之后,便快马加鞭地赶到了洛阳,11月30日左右,他就招募到了6万士兵,此时距离安禄山到达虎牢关还有8天时间。
虎牢关我们在李世民一战擒双王的时候介绍过,它的两边是黄土高坡,只有中间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刘邦和项羽互砍的那4年,刘邦为啥能抗住战神的使劲造,就是因为他刚开始就占据了这里的有利地形。
李世民为啥能3500铁甲军大破窦建德13万大军,也是因为占据了这里的有利地形,顶住了窦建德前30多天的进攻,最后对其一击毙命。
所以,按道理讲,封常清作为一代名将,8天时间内,足以修筑好一切防备工事,抵挡住安禄山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进攻。
但是,封常清竟然连一天都没有挡住。
史书上说的原因是,封常清招募的士兵全是普通百姓,没有经过训练,所以被安禄山的铁骑肆意蹂躏(贼以铁骑蹂之,官军大败)。
但我觉得,这个原因不太有说服力。
因为如果封常清坚守不出,站在险关之上,安禄山怎么可能以铁骑蹂之?马还能飞上去不成? 所以,封常清一定是放弃了有利的地形,出关和叛军进行了死磕,这才导致大败。
归根结底,这场失败不是士兵原因,而是封常清的指挥失误,急功近利,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当然,我并不是在否定他名将的身份,只是在说作为名将,他在此时此刻竟然没有认清局势,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史书更不应该因为他是名将,而且最后被冤杀而对他的这次失败做淡化处理,将一切责任都推给了李隆基。
他又将剩下的士兵收集了起来,与安禄山在葵园硬拼了一次(今河南荥阳市高阳镇),结果不出意外,唐军又一次大败而逃。
再之后,封常清依旧没有坚守洛阳,他又在洛阳城下的上东门与安禄山硬拼了一次,依然是大败亏输。
连续三次的大败,让封常清彻底失去了守住洛阳的能力。
12月12日,这座当年抵挡住了李密两年包围,抵挡住了李世民10个月进攻的洛阳城,竟然在两三天之内就被安禄山攻破了。
封常清虽然不甘失败,又在洛阳城内与安禄山硬拼了两次,但一切都已经晚了,败局已定,任谁也无力回天。
无奈之下,封常清只好率领残兵败将,砍开了城墙向着陕郡逃窜而去。
到达了陕郡之后,陕郡的太守和老百姓们都已经逃窜到了河东,只剩下了高仙芝的五万大军。
连败五次的封常清,跑了几百里之后,头脑终于清醒了,他以自己惨痛的教训,急忙劝说高仙芝道:“常清连日血战,贼锋势不可挡。
潼关没有士兵把守,如果让叛军攻入关中,长安危矣,不如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以避贼军锋芒。
” 高仙芝原本就是封常清的老上司,对其格外信任(下集我们会讲他俩以前的故事),所以,看到封常清的惨状,他立刻就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唐军这边刚撤没多远,叛军就已经杀到陕郡,对着唐军的屁股又是一顿猛踹猛砍,唐军再次大败而逃。
幸运的是,唐军到达潼关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利用险要,迅速地修筑好了工事,终于抵挡住了叛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更加幸运的是,叛军退去之后,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里还减缓了攻势,因为安禄山攻下洛阳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做起了皇帝梦。
在他看来,攻下关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及时称帝才能配得上他的丰功伟绩。
但是,正是这一个月的犹豫,差一点就成了安禄山的勾魂枪,因为他过于小看了唐军的实力。
一场场致命的反攻,已经在安禄山的前线以及后方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