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皇子能娶谁完全是取决于皇帝,清朝虽有满汉不能通婚的祖制,那其实是对普通汉人所说,如果皇子或者皇帝真看上了哪个汉人女子,也一样可以娶回去,只要将她们入籍就可以。
满清八旗制度
清代的八旗制度是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有着本质的区别;上三旗和下五旗之间有着地位待遇的区别;而且上三旗之间也有区别。
但实际上只要入了旗,是不分满、蒙、汉血统种族的。所以不是说满洲的皇帝里没有汉人血统的。也不能说满洲的王爷不能娶汉人女子。
其实无非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娶普通汉人女子之前,以入籍或抬籍的方式,让其拥有合法的旗人身份与之对等即可。
因为满人本身都是在旗的,皇帝和王爷们本身就是旗主,所以他们只能娶在旗女子。
而且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除了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和亲、政治联姻等,基本上后宫都出自内务府上三旗。
这就比如《雍正王朝》中年秋月本身在旗,但是她的家族旗籍身份比较低微,是包衣奴才出身,所以雍正在即位后将她抬籍到镶黄旗。
其实历史上雍正的年妃也就是年羹尧之妹,以及年羹尧家族确实是汉八旗正白旗,但并不是电视剧中那样是包衣奴才,因为年羹尧家族早在年羹尧祖父辈时就已经考取功名,成为了正白旗的一名佐领。
而雍正在登基后,为了对年羹尧家族以示恩宠,特意将年羹尧家族170余口人全部抬籍到了镶黄旗。
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实际按照当时的清朝制度,无论是阿兰还是乔引娣,虽然她们都是普通汉人女子,但是都可以嫁给王爷。
只是看能不能让她们入籍,其实说白了就是权力能解决的问题。
老十三动用了关系将阿兰入籍
先说阿兰,电视剧中她本是张五哥的妹妹,是家住江夏镇的汉人女子。当年老十三胤祥与老四胤禛到扬州赈灾,路过江夏镇,见胡教头仗势欺人,公然调戏阿兰,胤祥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把阿兰救出虎口。
所以两人由此邂逅,在阿兰看来,胤祥不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是一位侠肝义胆的汉子,从此把一片芳心寄托在胤祥身上。
后来由于张五哥替任季安顶罪,被押入京师受刑,阿兰不远千里,到京城求救,从而与胤祥再续前缘。
之后胤祥为了娶阿兰,通过关系让阿兰认了一个没落旗人做父亲,才解决了阿兰的身份问题。也就是说胤祥把阿兰入了旗籍。
按道理来讲,在这个层面上,可能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胤祥毕竟是皇子,他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做到。虽然阿兰入籍,但是她并非上三旗,而满清八旗制度是王公贵族的正侧福晋必须出身上三旗,所以胤祥只可以娶阿兰做妾,但是不能立为正侧福晋。
因此最厉害的办法是抬籍,这是只有皇帝才可以做到的事情。
雍正即位后,以雍正和胤祥的关系他当然会将阿兰抬籍,然后给胤祥和阿兰赐婚,让她做胤祥的侧福晋。
这一来是为了成全兄弟胤祥和阿兰之间的感情,二来也是对阿兰十年如一日在胤祥被圈禁时的不离不弃和无微不至照顾的褒奖。
但是原著中阿兰结局很惨,她最后其实并没有嫁给老十三,她本是老九胤禟派到老十三身边的卧底,她主要是监视老十三,陪睡只是兼职,同样原著中巧姐也是老八胤禩派到胤祥身边的卧底。
其实原著中老十三很惨,身边两个女人都是两位哥哥派来的卧底,这一点,老十三是心知肚明的,却又不能拆穿,否则立时有兄弟猜忌的萧墙之祸。
二人平日还互相提防,互不拆穿。不过阿兰和巧姐都是和老十三日久生情,两个人都喜欢上了监视的对象,但是迫于政治目的,只能隐忍在心,甚至甘愿陪伴其在宗人府中圈禁了十年。
雍正继位当夜,张五哥拿着令牌放出了老十三,嘱咐其按照约定赶往丰台大营夺取兵权,在此之前,老十三是想了结了阿兰和乔姐,结果回到后院,看到二人自尽而亡。
原来二人自知性命不保,都想在最后关头致对方于死地,以报老十三的恩,互相在对方的酒里下了毒,结果双双毙命。
阿兰留着最后一口气,见到老十三,说了四个字“这就是命”,然后撒手而去。
电视剧中阿兰的结局要比小说中幸福得多,电视剧中将阿兰和老十三刻画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小说中就要比电视剧残酷的多了。
老十四与乔引娣其实就是被雍正给卡住了
再说老十四和乔引娣,老十四在康熙驾崩以后,交出军权,在雍正的大内侍卫的陪同下,回京奔丧。一路上这个大雪呀,漫天飞舞,一行人没有办法,只能在一个破庙暂避,然后救下了即将冻死的乔引娣。
乔引娣属于贱籍,无依无靠,救下如果不管,还是没有活路,同为沦落人,老十四收留了乔引娣,相处日久,乔引娣就爱上了老十四。
但是老十四与乔引娣在一起时正是雍正即位之时,雍正开始褫夺老十四的权力,所以老十四根本无法像老十三那样将乔引娣入籍,即使想娶她也因为她不在旗而违反祖制。
其实说白了就是雍正故意卡老十四,乔引娣能不能入籍和抬籍全都是雍正一句话的事,雍正否决老十四娶乔引娣就是为了打击他,抬举阿兰就是为了表扬老十三的忠义。
其实原著中乔引娣本是雍正当年在江南的私生女,后来被老十四所救,而雍正之所以不同意老十四和乔引娣在一起,就因为乔引娣长得太像她母亲,像雍正以前的情人,所以雍正不同意老十四娶乔引娣,并且千方百计将乔引娣从老十四手中夺了过来。
乔引娣最初在老十四的教导下特别仇视雍正,而雍正最初将乔引娣带到自己身边,就是为了想让她看看自己是不是像老十四说的那样。
随着时间流逝,乔引娣发现雍正实际上是一位非常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因此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最后结合。
后来,被雍正宠爱并荣升为妃子的乔引娣寻访到了在山西的母亲,要接她到京师住。雍正却惊恐的发现引娣原来就是自己失散在外的女儿。
乔引娣母亲也发现了这个事实,悬梁自尽。在书的结尾,雍正与乔引娣谈开了这个事实,所以双双愧疚自尽而亡。
小说结尾也是故意贴合了历史上雍正之死谜题,可以说结局很悲惨,这属于父女之间乱套了,所以雍正和乔引娣都承受不了这个事实,双双自尽。
乔引娣其实是有历史原型人物
阿兰可以说是二月河先生纯虚构出来的人物,而乔引娣是二月河先生根据历史原型人物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个女人就是历史上老十四的侧福晋舒舒觉罗氏。
据史书记载老十四胤禵一共有5位妻妾,嫡福晋完颜氏是康熙给他钦点的福晋,完颜氏给老十四生下两个儿子后不久就去世了,后来康熙又给老十四点了侧福晋舒舒觉罗氏。
这舒舒觉罗氏长相绝美,且知书达理,嫁给老十四后还给老十四生了一个儿子弘春,所以深得老十四喜爱,可以说是老十四此生挚爱。
康熙去世后雍正登基,他为了剥夺老十四权力,不顾太后反对,强制下令让老十四去给康熙守陵。
另外雍正还下了一道圣旨,让遵化守将范时绎在景陵给老十四准备一间屋子,让老十四在房间内“好好读书”,无诏不得擅自离开,这其实是一种变向软禁。
老十四临行前,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能带上侧福晋舒舒觉罗氏一起在康熙陵前尽孝。
其实老十四知道自己要被软禁在那里,所以提了这个要求,希望心爱的女子能够陪伴自己。但雍正不但没允许,还把这位年仅20岁的弟媳召进皇宫,充当自己的侍女。
当时舒舒觉罗氏年满20岁,已经生育了一个儿子弘春,雍正召他入宫,可能是有非分之想。
也可能另外还有两个目的:其一,希望弟媳妇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个帝王的不易;其二,可能也有羞辱胤禵的意思。
但舒舒觉罗氏只在皇宫内伺候了一个多月,太后去世后,她就返回家中。至于舒舒觉罗氏在皇宫中这一个月和雍正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从后来雍正和乾隆父子对舒舒觉罗氏和弘春的态度确实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先说雍正,舒舒觉罗氏入宫一个月之后就被雍正放了回去,随后雍正就册封了弘春为贝子,这一年是雍正元年啊。
要知道这一年雍正的亲儿子乾隆帝弘历当时还什么封号都没有呢,而雍正其他侄子之中,除了康熙临终前遗命封废太子胤礽长子弘晳为王爵之外,雍正的其他子侄都没怎么受封,而弘春则获得了贝子爵位,这完全不符合雍正和老十四那么僵的关系。
而乾隆即位后则立刻剥夺了弘春的贝子爵位,而且乾隆对十四婶舒舒觉罗氏也很不满,虽然乾隆四年他恢复了老十四的郡王爵位,并且舒舒觉罗氏也被扶正成为了正福晋。
但是舒舒觉罗氏没多久就去世了,而乾隆对于婶婶去世非常冷漠,正常亲王或郡王嫡福晋去世,皇帝都会派宗室去吊唁,而舒舒觉罗氏去世后,乾隆无动于衷,没有派宗室去吊唁,乾隆对待舒舒觉罗氏和弘春母子的态度,也印证了或许雍正真的对弟媳妇做过什么事吧。
至于老十四被哥哥绿了的可能性很大,不过老十四还是一直是深爱舒舒觉罗氏,毕竟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必须带点绿嘛,也可能老十四认命了,随意老四怎么折磨,只要能把心爱的人还回来就行。
作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雍正对待亲弟弟胤禵的态度,确实让很多人唏嘘。真是应了那句话:“无情最是帝王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