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骷髅崇拜”文化:骷髅有灵、骷髅有道、骷髅有禅、骷髅有趣...
上传时间:2021-05-05 09:36点击:

骷髅,从古至今都是恐怖和死亡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骷髅除了代表杀人如麻的海盗以外,还提醒人们生命短暂、欢愉无意义,以及死亡的必然性。
在中国,我们则是比较拒绝谈论死亡的,所以骷髅在中国文化中非常少见。
但我们隔壁的日本却全然不同。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但在死亡观念方面日本却更像西方,从古至今都有着一种“骷髅崇拜”文化。

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末期,日本盛行六道轮回思想,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个轮回世界。
生前犯下罪业的人死后会在地狱道、饿鬼道等等不太好的“道”徘徊。
沦为饿鬼的,会苦于饥饿口渴,形骸消瘦却腹部鼓起,取食尸体或粪尿,受到痛苦折磨。
日本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初期,有一幅著名的画卷,叫做《饿鬼草纸》,当然不是那个擦屁股的草纸,而是一副生动描绘饿鬼道中骷髅和亡魂形象的杰作。

画面中有石坟两座、土坟三座,以及散落在地的尸体与骷髅,当然还有主角“饿鬼”。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在当时的日本,贵族才能享受土葬拥有土坟。
石坟听起来高级一些,但很可能是火葬或改葬之后的坟墓。
还有放在草席上的尸体,叫天葬,听名字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扔了事。
画中抱着骷髅的饿鬼,就是亡魂抱着自己曾经的身体。
在古代日本人眼中,骷髅蕴含着一种灵力,亡魂从自己的骷髅处出发,踏上周游六道的旅程。

在《饿鬼草纸》中,骷髅还仅仅只是尸骨的象征,是为了唤起人们注意其形象本身,虽然有一点点灵性,但还不具备守护神的功能,与“骷髅崇拜”还有一定距离。
但只要把历史的指针向前挪动一点点,我们看同一时代风靡一时的“立川流”,则是实锤的“骷髅崇拜”了。
立川流听起来像一个练习日本刀法的江湖门派,但实际上是个宗教流派,是真言密教与阴阳道结合的产物。
这两教其实都不是日本的本土思想,“双亲”有点邪性,它自己的画风也很不一般。
在立川流信徒眼里,智者、修行者、国王的骷髅头骨是最好的法器,如果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头骨也挺好。
在这里,路人不禁要问:人死如灯灭,魂魄都已离体,国王和乞丐的头骨又有什么区别?

立川流的严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表示:人死以后,魂离开了骷髅,魄还在,因此骷髅也分三六九等。
但如果真的要让骷髅起作用,仅仅拿着骨头是不够的,要把魂招回来。
招魂的步骤也比较明确,准备工作有三步:首先,给骷髅涂上漆、补好牙。
这里的漆我推测是用防水漆,因为第二步要涂抹上液体——男人和女人交媾得到的“和合水”。
最后,在骷髅上画好曼陀罗。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开始做招魂法事了。
如果连续七年不间断,每天晚上子丑时刻(从半夜11点到凌晨3点)都能点燃还魂香,诵还魂真言,骷髅的魂就会在第八年被招回,与魄合为一体,开口说话。
请回来的这位也已经不是生前的人,而是“本尊神”。

传说日本战国时代的“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曾经把敌人浅井久政、朝仓义景、浅井长政三人的骷髅涂抹金泥,制成酒杯,在庆功酒宴上命令家臣用骷髅当众喝酒。
这其中,浅井长政还是他妹夫,简直不能更残忍。
当时酒宴上还有不少到场祝贺的大名(相当于军阀、诸侯),这一举动很快引发了很多议论,织田信长也就愈加恶名远扬。

但这件事其实是民间传闻,较为真实的情况是,三人骷髅被涂抹金泥后,在庆功宴上展示。
席间,织田信长把骷髅比喻为宴席上的一道佳肴,劝众人喝酒。
展示敌人首级是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武士展示个人战功的常见做法。
另外还有资料显示,织田信长的这种做法除了是为自己祈祷“武运昌隆”之外,也是在践行上面提到的立川流秘法。
从历史上看,织田信长斩杀三名仇敌并“制杯”起码要在1573年之后;著名的本能寺之变发生在1582年,织田信长正是死在这一年。
也就是说,第8年“本尊神”开口说话,第9年施法者意外身亡,这个立川流秘法还是轻易不试为妙。
80后的朋友们或许都看过一部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小和尚机灵聪慧,还总是说出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可以说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现在回想起来,他作为一个小和尚,每天对着住持卖萌,有个高贵的武士做朋友,还总是能折腾将军足利义满(凌驾于天皇之上,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实在是非常不简单。

一休其实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人物,全名是一休宗纯,是日本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著名禅师。
当时日本分为南北朝,一休宗纯是北朝天皇的儿子,母亲却是南朝藤原氏人,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之后,命令一休从小出家,以免留下南朝后代。

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一休早早参透了生死,根本不像动画片里那样快乐恣意,而是非常忧伤惆怅。
他写了一本“假名法语”,就像是用拼音写了一本通俗的宗教科普读本,叫做《一休骸骨》。
书中有各式各样的骷髅插图12张,穿插佛教教义,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归根到底,人只不过是一副骸骨,外面披上五颜六色的皮。
男欢女爱,只见色相,一旦停止了呼吸,肉体腐败,颜色尽失,爱欲也消失,不过是一念之差罢了。

到了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著名禅师良宽也对骷髅情有独钟。
他在《题九相图》中写出人死之后的“九相”:“一曰新死相,二曰肪胀相,三曰血涂相,四曰方乱相,五曰啖食相,六曰青淤相,七曰白骨相,八曰骨散相,九曰古坟相。
”这是通过骷髅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迈向自觉的自我告白文学。


发展到今天,在日本人的观念里,骷髅不再是恐怖的象征,而是魂魄栖息的地方,是反思的契机。
日本人会通过崇拜骷髅来自我分析,尊重死亡。


比如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骷髅博物馆”,是关西医科大名誉教授、已经70多岁的脑神经外科医生河本圭司主导开办的。
他退休后走遍世界各地,收集了很多有关骷髅的资料,并把收藏品展示在兵库县尼崎市的私立博物馆内。
这个博物馆在日本很受欢迎,很多人年纪大的人觉得,骷髅是人类死亡宿命的象征,会让他们思考生命的重要性。
而年轻人也喜欢这种比较有趣的文化,尤其是万圣节的时候,参观者爆满。

日本人的有趣之处还在于敢把一切玩起来,下图是日本网友晒的,说自己买了骷髅形状的木炭,大概长这样↓↓↓↓↓↓↓

烧起来是这样↓↓↓↓↓↓↓

下次郊外烧烤我也想要这样的木炭

最后,来一段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骷髅,从古至今都是恐怖和死亡的象征。
在西方文化中,骷髅除了代表杀人如麻的海盗以外,还提醒人们生命短暂、欢愉无意义,以及死亡的必然性。
在中国,我们则是比较拒绝谈论死亡的,所以骷髅在中国文化中非常少见。
但我们隔壁的日本却全然不同。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但在死亡观念方面日本却更像西方,从古至今都有着一种“骷髅崇拜”文化。

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末期,日本盛行六道轮回思想,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个轮回世界。
生前犯下罪业的人死后会在地狱道、饿鬼道等等不太好的“道”徘徊。
沦为饿鬼的,会苦于饥饿口渴,形骸消瘦却腹部鼓起,取食尸体或粪尿,受到痛苦折磨。
日本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初期,有一幅著名的画卷,叫做《饿鬼草纸》,当然不是那个擦屁股的草纸,而是一副生动描绘饿鬼道中骷髅和亡魂形象的杰作。

画面中有石坟两座、土坟三座,以及散落在地的尸体与骷髅,当然还有主角“饿鬼”。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在当时的日本,贵族才能享受土葬拥有土坟。
石坟听起来高级一些,但很可能是火葬或改葬之后的坟墓。
还有放在草席上的尸体,叫天葬,听名字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扔了事。
画中抱着骷髅的饿鬼,就是亡魂抱着自己曾经的身体。
在古代日本人眼中,骷髅蕴含着一种灵力,亡魂从自己的骷髅处出发,踏上周游六道的旅程。

在《饿鬼草纸》中,骷髅还仅仅只是尸骨的象征,是为了唤起人们注意其形象本身,虽然有一点点灵性,但还不具备守护神的功能,与“骷髅崇拜”还有一定距离。
但只要把历史的指针向前挪动一点点,我们看同一时代风靡一时的“立川流”,则是实锤的“骷髅崇拜”了。
立川流听起来像一个练习日本刀法的江湖门派,但实际上是个宗教流派,是真言密教与阴阳道结合的产物。
这两教其实都不是日本的本土思想,“双亲”有点邪性,它自己的画风也很不一般。
在立川流信徒眼里,智者、修行者、国王的骷髅头骨是最好的法器,如果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头骨也挺好。
在这里,路人不禁要问:人死如灯灭,魂魄都已离体,国王和乞丐的头骨又有什么区别?

立川流的严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表示:人死以后,魂离开了骷髅,魄还在,因此骷髅也分三六九等。
但如果真的要让骷髅起作用,仅仅拿着骨头是不够的,要把魂招回来。
招魂的步骤也比较明确,准备工作有三步:首先,给骷髅涂上漆、补好牙。
这里的漆我推测是用防水漆,因为第二步要涂抹上液体——男人和女人交媾得到的“和合水”。
最后,在骷髅上画好曼陀罗。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开始做招魂法事了。
如果连续七年不间断,每天晚上子丑时刻(从半夜11点到凌晨3点)都能点燃还魂香,诵还魂真言,骷髅的魂就会在第八年被招回,与魄合为一体,开口说话。
请回来的这位也已经不是生前的人,而是“本尊神”。

传说日本战国时代的“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曾经把敌人浅井久政、朝仓义景、浅井长政三人的骷髅涂抹金泥,制成酒杯,在庆功酒宴上命令家臣用骷髅当众喝酒。
这其中,浅井长政还是他妹夫,简直不能更残忍。
当时酒宴上还有不少到场祝贺的大名(相当于军阀、诸侯),这一举动很快引发了很多议论,织田信长也就愈加恶名远扬。

但这件事其实是民间传闻,较为真实的情况是,三人骷髅被涂抹金泥后,在庆功宴上展示。
席间,织田信长把骷髅比喻为宴席上的一道佳肴,劝众人喝酒。
展示敌人首级是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武士展示个人战功的常见做法。
另外还有资料显示,织田信长的这种做法除了是为自己祈祷“武运昌隆”之外,也是在践行上面提到的立川流秘法。
从历史上看,织田信长斩杀三名仇敌并“制杯”起码要在1573年之后;著名的本能寺之变发生在1582年,织田信长正是死在这一年。
也就是说,第8年“本尊神”开口说话,第9年施法者意外身亡,这个立川流秘法还是轻易不试为妙。
80后的朋友们或许都看过一部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小和尚机灵聪慧,还总是说出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可以说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现在回想起来,他作为一个小和尚,每天对着住持卖萌,有个高贵的武士做朋友,还总是能折腾将军足利义满(凌驾于天皇之上,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实在是非常不简单。

一休其实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人物,全名是一休宗纯,是日本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著名禅师。
当时日本分为南北朝,一休宗纯是北朝天皇的儿子,母亲却是南朝藤原氏人,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之后,命令一休从小出家,以免留下南朝后代。

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一休早早参透了生死,根本不像动画片里那样快乐恣意,而是非常忧伤惆怅。
他写了一本“假名法语”,就像是用拼音写了一本通俗的宗教科普读本,叫做《一休骸骨》。
书中有各式各样的骷髅插图12张,穿插佛教教义,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归根到底,人只不过是一副骸骨,外面披上五颜六色的皮。
男欢女爱,只见色相,一旦停止了呼吸,肉体腐败,颜色尽失,爱欲也消失,不过是一念之差罢了。

到了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著名禅师良宽也对骷髅情有独钟。
他在《题九相图》中写出人死之后的“九相”:“一曰新死相,二曰肪胀相,三曰血涂相,四曰方乱相,五曰啖食相,六曰青淤相,七曰白骨相,八曰骨散相,九曰古坟相。
”这是通过骷髅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迈向自觉的自我告白文学。


发展到今天,在日本人的观念里,骷髅不再是恐怖的象征,而是魂魄栖息的地方,是反思的契机。
日本人会通过崇拜骷髅来自我分析,尊重死亡。


比如日本有一个著名的“骷髅博物馆”,是关西医科大名誉教授、已经70多岁的脑神经外科医生河本圭司主导开办的。
他退休后走遍世界各地,收集了很多有关骷髅的资料,并把收藏品展示在兵库县尼崎市的私立博物馆内。
这个博物馆在日本很受欢迎,很多人年纪大的人觉得,骷髅是人类死亡宿命的象征,会让他们思考生命的重要性。
而年轻人也喜欢这种比较有趣的文化,尤其是万圣节的时候,参观者爆满。

日本人的有趣之处还在于敢把一切玩起来,下图是日本网友晒的,说自己买了骷髅形状的木炭,大概长这样↓↓↓↓↓↓↓

烧起来是这样↓↓↓↓↓↓↓

下次郊外烧烤我也想要这样的木炭

最后,来一段钱德勒《漫长的告别》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你知道,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确保我们的就是死亡。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那结尾,夺走了故事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