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组成星座的恒星的位置不会改变。直到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哈雷彗星名字的来源)发现,长期来看,恒星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哈雷是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第二任台长,他将当时在天文台测得的恒星位置与公元前150年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也有译作“依巴谷”)测得的恒星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有些恒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与过去相比,天狼星(大犬座)向南移动了约0.5度(几乎等同于太阳或月亮的大小),大角星(牧夫座)向南移动了约1度,而毕宿五(金牛座)向东南稍微移动了一点。这一发现让人们知道了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恒星们都各自朝某个方向移动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自行运动。(译者注:自行运动是指与视线方向垂直的运动,并不是天体本身的真实的运动。)
尽管所有恒星都有自行运动,由于恒星之间过于遥远,它们的位置在数年或数十年内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在数万或数十万年之后,恒星的位置将发生巨大变化,星座的形状也将完全改变。
图一:北斗七星的变化
图二:可以看出有数颗星的相对位置几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