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指尖陀螺厂家 > > 正文
巴克球、指尖陀螺、尖叫鸡、摔碗、撸猫等亮相上海减压展
上传时间:2018-08-01 17:39点击:

巴克球、指尖陀螺、尖叫鸡、摔碗、撸猫等亮相上海减压展


以巴克球、指尖陀螺、尖叫鸡、摔碗、撸猫等活动的展会本身还挺有噱头的,但显然不会有多少人在大热天为此专门去趟上海。而局限于本地的展览,影响力也很难引爆社交网络。不过,既然开了第二届,主办方夜管家还是尝到了甜头;考虑到夜管家办展无数,也并不意外。

 

可惜的是,与时隔一年的首届相比,本届减压展似乎进步不大,一些恼人的问题并没解决。

 

减压展能减压吗?

 

我们先来看看展会的基本情况:时间为今年6月29日到9月2日,地点淮海中路,票价分为68、88、188三种。

 

就一个展会而言,这个展的持续时间可够长的。不过往下看你就会理解,展会本身布置虽然需要一些成本,但整个展览相对静态,每日运维成本很低,基本也就是交个房租钱,足可理解。

 

较好的地段吸引了不少过路人,有观众坦言“看到街边的招牌才进来的”(即便如此,展会本身的入口其实不太显眼)。而大麦、永乐等票务网站的相关页面则较为冷清,抢票没有丝毫难度。西十区指数显示,减压展热度相较于同期话剧都要低一些,实在算不上什么有影响力的活动。

 

从来自现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就展会本身而言,到场人数还算多,这与其在社交网络的“低调”形成了对比。68一张普通票的价格自然不算太贵,整个展会浏览时间又不足1小时,白领中午吃个饭就能满足下好奇心顺便“减个压”,会偶尔光顾也是情理之中。至于有观众反应“我二十分钟就逛完了”,也能从侧面表达展会的性质:并不特别专业、深入。

 

然而,为好奇心而来的游客虽多,如愿“减压”者恐怕寥寥。在我的线上、线下调查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回头客”。

 

原因就在于,减压展真的太糊弄事儿了——至少以大众点评和几位受访者的标准而言。由于整个展会虽流程不长,项目却不少,我们在此优先介绍最广受“吐槽”的几个房间。

 

先说最饱受好评的“摔碗”环节。如果你只是路过买了68元的票,那不好意思,碗要单独花钱买,5元一个。88元VIP票送5个碗,188元还会送更多“消耗品”。这下就好理解为什么“运维成本低”了,这消耗品

都要单独收费嘛,可谓开源节流。

 

 

当然,这并不是表示摔碗收费不合理,毕竟碗的成本还是在那儿的,无限制畅摔也确实容易走向失控。有很多观众表示摔碗是最减压的环节——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都看过抖音。但也有观众表示疑问:进入摔碗屋,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杯碗碎片,就像这样:



 

旁边的架子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列列碗碟,都挺精致的,有花纹。好好的东西非要打碎,让我更不舒服了。或者说,这个场景本身就令我压力爆炸。

 

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想要摔东西的场景,大概都是在还算干净的家里偶尔举起一只碗摔碎——然后再很快把碎片收拾干净。一位主妇告诉我,她每次减压摔碗,都是将五只碗装到厚实的塑料袋里,一口气摔碎,然后提着塑料袋直接扔掉,避免收拾。

 

由此看来,刻意营造的“摔碗屋”,好像因为略显反常,不能顺所有人的心意。

 

然而即便如此,摔碗屋已经是整个减压展最受好评的环节。

 

再有比较火热的房间,如充满尖叫鸡和趾压板的“尖叫鸡走廊”。神奇的是,这个走廊里实际上还混入了不少小黄鸭……



 

至于趾压板是怎么加入这个房间的,主办方的解释是:“你可以将自己变成尖叫鸡。”也有不少观众反应趾压板确实“超级疼”,但一个都市人想像尖叫鸡那样嘶声嚎叫“发泄一番”,恐怕得在周围没有其他观众的环境——不然造成社会性死亡可就压力山大了。

 

还有美元屋这种令人感觉自己很富贵的房间,就更造作了,尤其配合那些连摔碗都不舍得的观众心情。另外,实际上的美元屋没什么富贵感觉,廉价感倒是大把的有:



 

那棵金色叶子的玩意儿号称“摇钱树”,不知你察觉到了否。

 

而最多互动的“擂台”房间,为观众提供拳击手套和防护措施,就更令人觉得尴尬。可能主办方是想向搏击俱乐部致敬,但公开场合人来人往的展览,大概不能像“搏击俱乐部的第一守则是不能提起”的秘密聚会那样畅快互殴。小打小闹的拳击,大概只是聊胜于无吧——从观众的反馈来看,效果不如摔碗好。

 

而本应最受期待的“撸猫”房间,也很难令“猫奴”或“云吸猫”爱好者心满意足。进入房间前,观众需要给手消毒并穿上鞋套。这样的措施很正规,对猫咪健康和人的健康都有益,值得点赞——但问题可能在于,猫咪的反应并不健康:



 

房间味道很大。猫不太活泼,不怕人,但也不黏人,就一动不动跟那儿待着。你跟它互动,它也没什么反应。我把它抱起来,它连眼睛都不睁开。感觉猫都傻了,我觉得猫更需要减压吧,令人心疼。

 

所以,指望来减压展撸猫,大概不如去猫咪咖啡厅。而且也有不少观众反映,猫咪小屋的气味过于浓烈,令人“进来就想走了”。

 

此外还有很多令人感觉不明所以的房间,比如:



 

工作人员称,这是一个压力测试,压力大的人就会感觉眩晕。诚然有观众信以为真,但也有一些观众表示:不可理喻。

 

更不可理喻的则是那些贴着莫名其妙的图像,写着各种网络段子的走廊。有一些号称心理测试的内容,有观众直言“都是网上看滥了的”。无论怎么看,这也算减压的话,减压未免太容易了些:



 

至于星座屋,则或许只是给逛展情侣提供了拍照场所吧:



 

有观众吐槽说:我感觉有些房间,就是把网文具象化了,贴在墙上。

 

当然,整个减压展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收费上。有观众开玩笑说:看到188元的减压套餐,我感觉自己怎么那么穷,压力更大了。

 

减压是门生意

 

可能减压展真的不是那么好做,主办方费尽心思布置了这么多,还是引来了大量的吐槽。而比吐槽更糟糕的可能是冷漠,因为许多上文未提及,而在宣传中颇具篇幅的小屋,根本没有观众产生任何反响……

 

不过也有很多观众表示,减压展还是应该办下去。他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从简单到复杂都有。

 

猫肯定要有,但不能像现在这样。房间得宽敞些吧,然后最好别那么密封,创造出一个人和猫都更舒服的环境。

 

我觉得互动是不是能再多些?比如营造一个氛围,让观众互相交流,或者设置人员倾听心事,就跟教堂那种似的。可以仪式感再强一些嘛!比如签个合同,不一定有实际效力,就说在房间里听到的都保密,也挺有意思的。

 

其实有个特别好的休息用的场所就行。我觉得就提供几副好耳机,给一些音乐,然后沙发弄得舒服一点,就让人躺着睡会儿,多减压。

 

心理测试能不能专业一些,别那么傻逼!可以安排一些专家来交流。或者你就自己瞎玩的话,有一些使用器具的实验也不错。对着墙答题,真的完全无感。

 

减压展如果今后还要办,是要考虑别再做“好奇心生意”了。如果这一展会能展示全球最新、最流行的减压方式,带来最专业的减压体验,或者至少售卖一些有实际价值的减压工具、方法,可能都比现在这样号称减压、实则无用的展览好一些。

 

提到减压工具,这几年还真的有不少曾风靡一时的东西。

 

上文提到的趾压板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很多人可能是从综艺节目比如《跑男》首次认识到趾压板,但趾压板本质上是一种健身、按摩用工具,且大多数趾压板并非像减压展和《跑男》中那样硬质,不会令人感觉十分疼痛。用作按摩减压,再正常不过。

 

而尖叫鸡等玩具,如今被网友戏称为“沙雕玩具”,也是减压经济的一部分。沙雕玩具往往造型奇特,声音(或音乐)诡异,游玩方式异常,而玩具本身想要达成的目的更令人无法理解。他们中设计不佳者往往被视为劣质玩具,而一些偶尔能戳中成年人笑点的,则成为了“沙雕玩具”。沙雕玩具不仅有构造简单的地摊货,也不乏成本高昂的机器人——但后者用来减压未免奢侈了些。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视频(点击链接)一窥何谓“沙雕玩具”。

 

 

除了这些有些成本的减压玩具,一些更简单的、称不上玩具的东西,如今也被人们发掘用来减压,比如包装中常见的泡泡塑料布。当然也有一些专门设计过、可以反复挤压的泡泡玩具,但最原始的塑料布,足以给很多人带来半个钟头的悠闲。

 

类似挤泡泡这样令人重复简单动作、并获得持续不断正向反馈的减压道具有很多,比如“无限魔方”和“巴克球”。实际操作中,你当然可以将巴克球摆出复杂、精妙的造型,但如果只是想放放空、走走神,这就是一个“怎么玩都不会坏”的优秀玩具罢了。



 

也有一些减压玩具曾经成为现象,风靡社交网络。比如“指尖陀螺”和《秘密花园》。

 

指尖陀螺和学生的转笔有些相似,只不过形态更多样,操纵起来也比转笔简单一些。其造型往往既帅气又神秘,玩起来却又十分轻松直观,形成了外在与内在的鲜明对比。



 

 

指尖陀螺能迅速走红的一大秘诀在于,它不仅是个优秀的玩具,也是个优秀的传播对象。采用指尖陀螺拍出的视频和动态图往往有着非凡的视觉表现,这令其可以在社交网络迅速走红。多种材料及造型赋予了指尖陀螺无止境的新鲜感,而其十分简单的本质,使玩家即便立志做个“指尖陀螺收藏家”,也并不需要投入太多。

 

相比之下,《秘密花园》则显得“中产”许多。因为《秘密花园》严格意义上不是玩具,而是一本图书,且曾在亚马逊畅销书榜Top100待了8个月。 英国插画家乔汉娜·贝斯福创作了《秘密花园》,目前仍在创作后续作品。

 

给黑白作品填色常见于儿童游戏,《秘密花园》连成人也能感染的原因,在于其画作之精致、题材之广泛。简单来说,这东西有和巴克球类似的地方:你可以随手瞎涂,也可以用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神作”,比如下图:



 

其“下限低上限高”的特点也使得围绕其的创作成为了绝佳的传播素材,《秘密花园》填色成果及过程一度流行于Instagram、YouTube等网站。

 

即便如此,能让更多人享受的减压方式,才是好的减压方式。涂抹《秘密花园》的过程,即便是瞎涂,也给人一种“全情投入”及“正向反馈”的快感。而涂出来的结果又不必对任何人负责,这种工作真是太赞啦。

 

你压力大吗?

 

比起减压,我们更该关注的或许是压力本身。

 

无论是“减压展”还是上述减压玩具,能够解决的都只是表面问题。一个人不会因为感到轻松,就永远消灭了获得压力的来源——这个来源可能是家庭,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

 

传统的压力来源司空见惯,不值一提。今日的新问题,可能在于压力“无处不在”。如果只问“压力从哪儿来”,大家的回答千篇一律;但如果问“你觉得哪些压力本不该有”,就会出现很多有意思的答案。

 

我真就一普通人,到哪儿都接锅。喷直男,我中枪了;喷文科生,我中枪了;喷媒体,我又中枪了。我就上个网,怎么关心那么多破事儿啊。

 

 别人炒币赚了那么多钱,我又不会炒,去看区块链的内容又看不懂,很焦虑。

 

手机App的小红点,让你崩溃。App的通知,疯了!它以为我对这些事情感兴趣,实际上我就是那么一看,我真的不关心。 我现在只开支付宝、微信、银行的通知,然后也天天有一堆没用的通知,一天到晚给我推广告。我怕错过自己的事儿,结果天天看别人的事儿!

 

买了memrise,学了半年,现在半年没学了,但是它每天你晚上10点还是会按时推送,提示我该打卡了,让我产生了“我今天又没有学习”的愧疚。压力。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新压力了。至于那些被微信提示音和钉钉的“ding”逼得神经衰弱的人,也绝不在少数。简而言之,试图避开这些烦恼、远离压力的人,恐怕得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那怎么办呢?减压玩具能带来的减压效果,一般比较有限。今日许多年轻人的主要减压方式,无论是不太有年代特色的吃喝、运动、音乐、旅游,抑或属于当前时代的电子游戏、社交媒体,同样也是治标不治本之道。如果沉溺于减压活动,还容易让生活变得一团糟,在未来徒增更多压力。

 

工作让我有压力啊。但是我不工作的时候,压力更大。然后我就发现,工作最减压,拖延压力最大。

 

这种矛盾反映了压力背后的问题:压力是一时的、短暂的,但带来压力的源头可能是长久的。生活的催逼,欲望的驱使,重大的挫折,都不是“减压”就能解决的事情。纵然今朝有酒今朝醉,醒来之后你还是个社会人,什么都逃避不开。

 

比如,有人通过消费来减压,“遇事不决买个包”“清空购物车”等行为已逐渐成为“流行”的减压方式。对于手头殷实、生活无忧之人而言这无可厚非,但现实中宽裕者毕竟是少数,模仿者(或说被忽悠者)却众多。不管是因为广告还是身边人的诱导,大额消费往往会使低收入者难以拥有积蓄,陷入“月光”泥潭,失去人生中灵活变通的能力——或者说,失去自由。

 

不久前上映的国产电影《动物世界》原著《赌博默示录》中,主角伊藤开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无赖”角色,能力虽强却游手好闲。在默示录续篇《破戒录》中,伊藤开司为还债在“监狱”中工作,每次拿到微薄的薪水,就要购买昂贵的啤酒及零食“减压”。

 

身边的“狱友”们普遍和他一样,最开始还幻想着慢慢攒钱改变境遇,但在繁重工作的压迫下,工资到手便大吃大喝,很快再度身无分文,失去“出狱”希望。“监狱”中的“班长”分析道,若非如此没长性,这些人也不会一开始便走上欠债的道路。

 

毫无疑问,纵情享乐、幻想不劳而获会令人堕入深渊。年轻人一穷二白很正常,但许多人的“月光”状态(甚至欠债状态)会延续到中年,这必然使他逐渐变成一个“loser”——放纵自己时总有借口,随后只是一天天重复放纵却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的人生罢了。

 

近来连续破产的各路网贷平台,就饱受这些“老赖”拖累。早已在中国社交网络出名的“戒赌吧老哥”“三和大神”等“城市边缘人群”,也无一不呈现出吃不了苦、受不起诱惑的短视姿态。许多媒体早已证明,这些人与高利贷紧密相连,往往身为仓皇的逃债者,或者经验丰富的骗贷者。

 

人一旦失去相对长久的规划,被每天的欲望和挫折驱使着随波逐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上奴隶之路。“工作是压力,工作也是减压”的矛盾,看似拧巴,反倒可能是心态健康者的解决之道:只有摆平了带来压力的东西,压力才会消失。

 

有很多年轻人与父母不和,选择离开老家,去大城市或者出国发展。今年春节前夕爆出的“留学生长信控诉父母”事件,便实在地展示了这一悲剧。亲子互相折磨,为彼此带来巨大压力;在孩子身赴海外逃避十多年之后,矛盾重新激化,一切都没有改变。

 

如果这位学生一开始不选择逃避,而是试图解决,或至少早点爆发,从社会寻求帮助,局面可能都不会如现在般无法挽回。如果家人在发觉异样后并非冷处理,而是积极寻求对策,想必也不至于此。孩子出海、互相拉黑联系方式后,看似永隔参商的双方远离了“压力来源”,可谓非常直接的减压手段了,但问题解决了吗?没有。

 

说到底,减压的根本方法,必须是消除压力的来源。不一定每个人都有特别具体的困难,但如果困难来自日常生活的需求,那努力改善生活才是唯一的可取之道。

 

现代社会的压力来源复杂,一些是实实在在的压力,需要且值得去解决;另一些则纯属无中生有,比如被媒体制造的焦虑,以及在社交网络上盲目的攀比。

 

年轻人应该正视自己,区分哪些压力是必要的,哪些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者说要区分“压力”和“欲望”,最好能杜绝无止境欲望带来的无止境压力。在发愤图强满足自己的同时,也一定要在精神上逐渐成熟,避免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毕竟,人的压力在青、中年阶段,恐怕只会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年人的压力,在世界各国文化氛围内都比年轻人要大得多。然后他们还被流行语境打成了“油腻中年”,舆论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简而言之,你觉得现在压力大吗?将来还要走着瞧呢。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