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角度,宇航员是“宇宙航行人员”的缩写。钱学森当年认为,即便科技飞速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谓“人类宇宙航行”也只能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而太阳在中国文化里,就是“天”的空间,所以“宇宙航行”有点太夸张,于是他建议使用“航天员”一词。
钱学森一家于1955年10月8日回到祖国,1956年2月,他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即“9·11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从此,“航天”一词便逐渐为大家所认同。
“太空人”则是“出口转内销”的产物。
“太空”在中国古代就使用,如唐朝司空图的《诗品雄浑》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这里”太空”就和“大空”意思差不多,即”极高的天空”。
据称马来西亚的赵里昱(ChiewLeeYih)在1998年3月创造了一个单词taikonaut,其中taikon自然是“太空”的读音。随后taikonaut在网络上流行(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后来这个词普遍被西方媒体用来称呼中国的太空人。
就英语而言,现在有三个版本astronaut,taikonaut和cosmonaut。第一个astronaut是经典叫法,第二个前面已经介绍。第三个cosmonaut源自俄文的космонавт。
在冷战年代,宇航员的叫法也是有政治色彩的,苏联一方叫космонавт(cosmonaut),而欧美则叫astronaut。二者都有-naut,它是表示“船员”。词头cosmo-源自希腊语,表示theworld,theuniverse。词头astor也源自希腊语,语义是star。
从上面文字,可知“航天”活动空间其实“太空”,而“航空“的活动空间是”大气层",也就是飞机活动空间。钱学森给《航空知识》1964年1月号写的《祝<航空知识>复刊》一文中提出,大气层内的航行是“航空”,而大气层外的航行是“航空间”。
美欧多使用space一词(对等“太空”),如spaceshuttle(航天飞机)。很长一段时间“西风东渐”,技术名词直译西方术语,于是space就被直译为“空间”(字面上离“太空”太远),后来被淘汰了,因为有个小故事。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临近发射时,钱学森、戚发轫等人赴京汇报。作为卫星研制的负责人,戚发轫在撰写供政治局讨论的报告时写到:“能做的试验都做过了,只是没有经过‘空间环境’的检验。”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王秉璋指着身边的空气问戚发轫:“这算不算空间?”一下把这名优秀的科技人员给问住了。这时,钱学森对戚发轫说:“你就写:没有经过‘上天’的检验。”避过了这个问题。
当时钱学森也意识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宙航行”不免夸大。综合多方面的原因,他在1967年的“9·11会议”上正式提出,将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
钱学森还说,“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
后来,钱学森又将航空、航天、航宇的范围进一步界定为:大气层以内、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太阳系以外。
在中国航天发展早期,为了保密采用了“障眼法”,即本来是航天的事(如火箭导弹),对外公布的术语是“航空”,“航空工业委员会”是管理火箭和导弹工业。
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学院都是“航空”,其实也研究航天的(现在都改为航空航天大学了)。
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标志着“航天”这个词被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采纳,变成法定官方术语。
综上,航空主要与飞机有关,航天主要与火箭、导弹、微信、宇宙飞船有关。
附录一:航空航天在哪里呢?
以下文字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8/n272/n348309/c1178225/content.html)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50次,但与航空器使用的吸气发动机比较起来,使用次数仍然是很少的。吸气发动机所用的燃烧剂仅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还有固液型的。
第三,飞行速度不同。现代飞机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军用飞机。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机,都是以亚音速飞行的。而航天器为了不致坠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运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运行时都处于失重状态,若长期载人会使人产生失重生理效应,并影响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员与飞机驾驶员比较起来,其选拔和训练要严格得多。一般人买票即可坐飞机,而花重金到太空遨游的人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
第四,工作时限不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再如航天飞机,能在轨道上飞行7-30天,约1.5小时即可围绕地球飞行一周。载人航天器运行时间最长的当属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个年头。至于无人航天器,如各种应用卫星,一般都在绕地轨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测器,如先驱者10号,已在太空飞行了32年,正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遨游。航空器的优点是能多次重复使用,而航天器除航天飞机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
附录二、毛主席的两首七律
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下的两首七言律诗。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