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作为直辖市
古今交融、魅力四射
同时也是传统的曲艺之乡
也许您还不知道
天津是我国
唯一有专门播放相声广播电台的城市
所以天津也被称为——
哏儿都人的独特属性就是
自带幽默基因,出口成包袱——
您了该吃吃、该喝喝,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这种特点在天津话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果说咱们天津方言的灵魂
那一定是这个字
外地人来天津
也想学点天津话
可总是模仿不到精髓
其实除了音调变化之外
还有不少天津俚语容易被误读
今天小编就带您辨析一二,请好儿吧!
1
走鸡
(zǒuji)
来源@咩漫画
对于天津四大神兽之一,也许大多数外地人的理解还是模棱两可的。
天津俚语里的“走鸡”指偏离了正常的、应有的状态。
例如:这画本来还凑活,怎么越描越走鸡(ji)了?
2
褶咧
(zhě lie)
日常听到“褶”字,很多外地人经常联系到汪星人沙皮:看这一身的褶子,真显老。
但是天津话里的“褶咧”指人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意思(多指小孩)。
例如:倒霉孩砸,别在这儿和我褶咧!
3
奋秋
(fènqiu)
“奋秋”不是深秋也不是早秋,和秋天没啥关系,在天津话里指无规则的乱动。近义词:固秋(qiu)
例如:好好坐着,别老在那奋秋!
4
力巴儿
(lìbar)
天津话“力巴儿”比喻干杂活的人、跟班的人。特别要注意“巴儿”两个字连读,最好再加上一丝不屑的语气,才是哏儿都口语的精髓。
例如:你累死累活也就是个小力巴儿。
5
棒槌
(chuí)
在天津,“棒槌”也不一定是棒槌。
大多数城市都会称呼馃(guǒ)子的学名“油条”,但天津人买早点时更喜欢直接说:“来两根棒槌(馃子)!”
6
馃篦儿
(guǒbìer)
篦,读作bì,一种密齿梳,亦称篦栉、篦子、篦梳。篦是古时一种篦污去痒的理发工具。明代对理发师傅的称呼为"篦头师傅",篦也可当作发饰插于发髻上。
馃篦则是天津早餐的一种,常常夹在煎饼里食用,口感爽脆,因与油条属于同类油炸食品,故起名为馃篦儿。
7
孬
(nāo)
“孬”本意是不好的意思,但是在天津话对“孬”经常取字音而不取字义,含义同“熬”字,即一种烹饪手法。
高英培老先生在《钓鱼》里说:“人家没事儿回来老孬鱼,你说这玩意儿多哏儿啊。”
“熬鱼”不仅反映了天津人喜欢吃鱼的习俗,而且更说明天津人有做鱼的专长。单说鱼的做法就有煎、炸、蒸、溜、炖、焖、氽、烧、炒。
如煎转目鱼、软炸银鱼、清蒸鲈鱼、溜黄鱼扇、炖鲶鱼段、焖小酥鱼、氽鲫鱼汤、红烧带鱼等。
尤其天津熬鱼,更富有天津民间风味特色,流传甚广,沿袭至今,几乎家家都可以做得一手熬鱼的美味。要是您有外地亲戚到天津作客,给对方熬一份天津家乡鱼,保管人家尽享口福,乐在其中。
8
胰子
(yízi)
相声爱好者应该记得高英培、范振钰两位老先生的相声小段《跳舞风波》,其中小姨子被称为“小肥皂”成为了流传多年经典笑料。
其实,胰子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含有猪胰脏和草木灰成分的复合洗涤用品,简言之就是肥皂的意思。
以此类推,香皂也叫“香胰子”;胰子粉,指洗衣粉。另外,陕西关中、青岛 、东北等地都这样称呼肥皂。
9
旮旯儿牛
(gálarniú)
这个词单拎出来给外地人真容易蒙圈,旮旯就旮旯,和牛组合在一块又是什么玩意儿?有的天津小摊招牌上就这么写过,而且念不对不卖哦!
来源@Chen_Hua_Wang
“旮旯牛”的官方学名是“田螺”,很多老天津人都喜欢吃。小时候去河边抓,现在去市场买。炒旮旯牛更是色香味俱全的一道菜,最后用嘴唆了干净那点肉,就是天津人吃田螺的灵魂所在了!
10
熬鹰
熬鹰,也做熬大鹰,训练猎鹰的方式之一。往白里说,也就是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但是现在中国的猛禽均是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熬鹰是违法行为,千万不能做!
在天津话里的“熬鹰”比喻整夜不睡觉地折腾。
11
拔创
(báchuàng)
字面指用冰块为伤口镇痛,引申为替别人出头、打抱不平,以抚慰其心理上的委屈、创伤。
例如:媳妇受气,娘家哥哥给妹子拔创来了。
“拔创”也是一种江湖黑话,有人在前面闹事,有人出来拔创,还有人在背后当戳儿,算是一套“拔创”。所以,拔创是一种寻衅手段,老百姓对于拔创一举,深恶痛绝。
12
大梨
咱们今天说的可不是水果。事实上,在天津俚语范围的“大梨”有两种含义:
①外行、不懂装懂的人。例如:大梨赚财迷。
②吹嘘、言过其实。例如:他是个大梨,别信他!也作"大梨膏"、"吹大梨"。
为嘛要把“吹牛”说成是“吹大梨”呢?
原来天津街市有“吹糖人”的小买卖。就是把盛着饴糖的小铜锅放在火炉上,有小孩子来买时,小贩就从小铜锅里抻出一小块儿饴糖,捏一捏,放在嘴上可以吹出各种造型。
其中最省劲儿的,吹成圆球,在中间捏一下,插在细竹棍上。一个金黄色的大糖梨,就齐活了。小孩子买了大糖梨,高擎在手,乐得嘴都合不上,蹦蹦跳跳地向小伙伴炫耀去了!但这个“大梨”,毕竟是假的,薄薄一层糖,中看不中吃。
于是,天津人就把说大话、吹牛皮,称作“吹大梨”了!
13
床
如果您以为天津口语中的“床”就是睡觉用的床,那就大错特错了!!
天津人口语里的“床在那儿了”,一般常指带有向前动势的跌倒。
其实表达摔倒时的正经写法是“噇”,读作chuáng。
这个字最常用的含义有三个:
①栽下去。如“别爬那么高,万一噇下来呢。”
②扎伤。如“别含着筷子玩儿,留神噇了嘴。”
③装、填。如“把这口袋噇满了。”
14
大马趴
(pā)
指身体跌倒的样子,就像马趴在地上,四肢着地,犹马爬。例如《当代》1984年第5期:“马趴没摔好,摔个仰巴脚。”
15
耙(bà)
“耙”单字有两个读音:
[ pá ]①耙子:钉耙。②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把麦子耙开晒晒。
[ bà ]①碎土、平地的农具。②用耙弄碎土块:那块地已经耙过两遍了。
咱天津话口语经常取两个意思:
①泥泞。例如“现在路上耙极了。”
②用脚踩泥水。例如“我耙了一脚泥。”
16
贝儿贝儿
(béier)
天津口语中的“贝儿贝儿”经常和“傻”字连用,指代傻子。“贝儿”要读作阳平(二声),而且要连读。对于不会说天津话的人,是个考验。
例如:别管怎么打扮也像个傻贝儿贝儿。
17
撑死
从字面上看,很多人一定以为是“吃撑了”的意思。其实天津口语中的“撑死”也有最大限度的意思。
例如:这回考题太难了,我撑死能得60分。
18
打镲(cǎ)
“镲”本字读作chǎ,是一种中国打击乐器,即小钹。或称镲子、铰子等。中国民间常用类型一般为黄铜镲和铁镲两种。
天津俗语“打镲”,说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负责任的行为。“打镲”一说,内涵极是丰富,这里面也还有着好大的学问。
相声大师马三立有一个老段子《黄鹤楼》,表演一个对京剧一窍不通的外行,愣充内行的可笑行迳。本来他什么也不会,还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没有他不会唱的戏。
别人让他唱一出《黄鹤楼》吧,他反问人家:“嘛叫《黄鹤楼》?”唱起来一句词不会,人家说他是外行,他还说:“你这不是拿我打镲吗?”对于人家对他的不恭颇为愤懑。
还有一种情况。想办一件什么事情,找到朋友,他满口答应,过些日子你以为事情办妥了,找到他门上去询问,他一拍脑袋瓜子:“唉哟,你瞧,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这才真是“打镲”了。
19
虫子
说到这儿,您千万别以为是蚂蚁、蝗虫、毛毛虫那种动物。
虫,原意指蠕虫,专门往植物的根、茎、叶、果实里面钻的那种,引申为爱好或者熟悉某种行业(事物)的人,不一定有专家教授的学历与头衔,但一定是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20
靠儿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一位外地人去天津百货大楼买衣服,换了好多件都不喜欢,售货员姐姐问“靠儿的,看得上眼吗?”吓得他以为自己太挑剔惹得售货员骂人了呢。
其实咱天津人对颜色有一套自己的修辞方式,什么靠儿色、烟色、毛蓝......这要说全乎了,不懂天津话的真得听蒙了!
那么,“靠儿”又是怎么和颜色挂上边儿的呢?
旧时,带色的布批量出自民间染坊,其中深蓝色的布最常用。传统手工染布的方法要先把靛蓝染料下入大染缸,再加入碱、石灰等辅料,搅拌均匀后确定颜色的深浅。纯棉手织白布染蓝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道工序反复几遍的过程,从月白(极淡的蓝)、二蓝、深蓝,由浅到深直至藏蓝色。
众所周知,“靠”有接近、挨近的意思,用在颜色上表示两个色系相近。所以天津人常说的靠儿色近乎淡蓝色,也俗称“靠儿蓝”。
天津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透的
但是该了解的咱们也不能忘了
毕竟这也是咱们哏儿都的灵魂所在
当然了
如果您也想到天津话里面的老词儿
欢迎补充在评论区
说不定有盘点2.0等着您!
最近被各种天津话配音的段子刷屏了,这也太太太哏儿了吧~
吴语依侬,川话直爽,粤语前卫,京腔亲和……不过都比不过天津话的那股贫气劲儿。随着天津话相声在全国越来越受欢迎,全国人民的脑海中,对于“天津话”和“搞笑”基本是画上了一个牢牢的等号。
说起天津话,好像很久没有听到这种语言了,身边说天津话的人也越来越少。
天津人,现在,你还会说天津话吗?
PART1.
· 我是天津人,但不会说天津话 ·
还记得前一阵子,“天津话到底有多好笑”的话题刷爆了同城热搜。
但是话题里,不少人都说:“我是天津人,但不太会说天津话。”
网上不少人都说“新天津人,只会说天津普通话”。很多天津人都是在天津出生,但祖籍不是天津,是祖辈来天津安家,家里长辈也不会说天津话。
这个回答,带给我的只有心酸:新一代的天津人,都不会说天津话了吗?
早在2015年网上就有调查显示:51.49%的人已经很少用天津话交流,低年龄层中会讲天津话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天津话在年轻一辈中慢慢面临着消失。
可以试想一下,将来的某一天,天津人都不会讲天津话了,“结界”、“介似嘛”、“受累劳驾”都听不到了,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
图片来源@fotography
作为80、90后的一代,我们从小接受天津方言文化的熏陶,但也不敢自信地说自己传承了100%的天津文化。
如果我们对天津话的熟练程度只有70%,加上不注重教育推广的话,下一代可能只有50%,然后到30%、20%……终有一天将会变为0%。
也许有一天我们对子孙说:“孩子长得真俊(zùn)”,他们可能会问我们什么意思?
当我们说“嘛钱不钱的”,他们也接不上“乐呵乐呵得了“,这天津味儿终究是传承不了了。
PART2.
·天津话的传承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
其实,孩子说不说天津话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有限的天津方言环境下,再加上后天的教育缺失,那么他们对天津话的认同感自然大大减弱。
图片来源@fotography
校园内推行使用普通话交流,这个无法避免,但在家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多讲天津话,对此许多家长也有不同的看法。
支持说普通话
@沐阳阳:学校要求说普通话,孩子们多数也是用普通话交流,我家小孩在家也说普通话,爷爷奶奶说天津话他还批评呢。
图片来源@fotography
@天天向上:可能是大势所趋吧,之前孩子在家都是说天津话的,后来说着说着就变成普通话了。
图片来源@fotography
@秋天:在大城市打拼,让孩子讲好普通话就够了,讲普通话对他人的尊重。
图片来源@fotography
支持说天津话
@小树林水煮鱼:媳妇儿教孩子说的是普通话,而我一直坚持让孩子说天津话!我觉得天津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如果孩子们都说普通话,这座城市就再也没有方言了!
图片来源@fotography
@伍德兰:现在小孩子们说天津话的越来越少了,从学校就要求孩子说普通话,都说普通话了谁分得出谁是天津人谁是外地人啊?我以后就要孩子跟我说天津话。
图片来源@fotography
@路漫漫:孩子在家可以讲天津话呀,讲方言是一种传承。
其实,小朋友在多语种的环境下成长会更聪明,家长用不同语言跟孩子交流也更利于孩子成长。
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天津方言的传承。天津家庭,如果强行避开本土语言,着实令人惋惜。
如果一个小朋友不会讲本土语言,也不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何而来?
换句话说,一个天津孩子不会天津话,他们又怎么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天津人?更不要说以自己的家乡和文化为傲。
而且,孩子对语言接受的能力很强,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有学习多种语言机会,对以后接触社会和开发语言天赋有很大作用。
不愿看到我们的天津方言文化慢慢淡化,所以,别丢失了我们自己独有的语言,在接受大环境的前提下,也要把天津方言好好传承给下一代啊!
图片来源@fotography
PART3.
·天津方言的独特魅力·
相声大师马三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创新改编的新相声以天津方言为主,各种段子接连诞生了,天津话、天津事儿加上表演,听了乐想起来还乐。人们用相声中的“经典语言”“你这半拉多好,没核儿”“挠挠”“崴啦崴啦崴啦”“逗你玩”等互相调侃,使这些话语广为流传,可见天津方言的魅力。
还记得小时候一放学就扑回家,直接放碟片,看天津版《猫和老鼠》,“来到了天津卫,嘛也没学会......”,二德子三梆子可是见证了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看普通话版《小猪佩奇》的10后,也注定和看天津方言版《猫和老鼠》的老人家有无法跨越的鸿沟,在动画片的制作上,还有着老一辈们的情怀,一种执着,坚守所有天津方言的娱乐形式。
小时候常看的《杨光的快乐生活》、《没事偷着乐》讲的就是天津人天津事儿,就连家喻户晓的《武林外传》中燕小六也说着一口天津话,让天津人倍感亲切。
当那句“跟您了说说,我的快乐生活,我为了赚钱嘛活我都干过……”响起时,我们的时光好像又回到了当年的七点半。
天津方言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还真不是跟您吹,每一位天津人都做到了满口段子,在天津人人都是相声表演艺术家。
甭管嘛事,从天津人嘴里说出来都能让你乐上半天。我大哏儿都真是名不虚传,“哏儿”就哏儿在天津话上啦。
前不久风靡一时的天津话配音动漫,还有大火的天津游戏主播,哪一个不证明了天津话的魅力。
天津话除了是一种语言和情怀,它更像是一种文化,是无可替代的存在。如果有一天没人再说天津方言,那得少了多少乐子啊?大多数人还是会感到遗憾的吧!
PART4.
·天津方言是我们共同的乡愁 ·
我有个朋友,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高考完后去了一所省外的大学,她时常跟我唠叨离开家乡才知道家乡有多好。在经历了几个月没有天津话,没有天津菜的生活,她很想念天津。
图片来源@有志的大志
所以每到假期她回天津后,排队买早点,吃"嘎巴菜""煎饼果子",沿着海河遛弯,体验天津人的生活。
图片来源@fotography
她说回到天津时,听别人叫自己“结界”,当时突然有想哭的冲动,感觉自己真的回到了家。
一方乡音,承载一方乡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乡音往往是联结人与地方情感的纽带,最能带给一个人稳定感和安全感。
天津话,伴我走过了20多个春夏秋冬,我相信,它也必将陪我走到人生的尽头。
图片来源@菖蒲GY
因为热爱,所以忧虑;因为重视,所以不想失去。我们也很清楚,假如没人再说天津话,这个世界上至少会缺少一份精彩。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爱天津话,也请尽一己之力去保护它。
多一些坚持,让它不会就这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一门失传的语言。
希望以后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里,依旧还能听到那充满韵味的天津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