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知识百科 > > 正文
带玉旁的字和玉旁的字到底有多少?
上传时间:2021-01-11 08:43点击: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勰理自外,可以知中,

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

智之方也;

不挠不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在以前介绍岩矿的古早推文里,

一位热心的粉丝朋友

给我们出了一道题:

 

 

于是乎

说干就干

我们搬来了

 

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

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现已失散多用宋朝版本……的

(此去省略xx字自行百度)

 

《说文解字》

 

 

许慎老爷爷在写《说文》时,

创立了五百四十个部首,

分别放入14卷中。

加上序目卷,

全书成册15卷

收录了九千余个汉字

另有一千余个重文。

(PS:《辞源》对重chong文解释为:”凡字音义俱同,而形体不同者,古谓之重文”)

美·玉

 

我们所要关注的是

玉部

 

经过统计,

玉部共收录了126个汉字,

重文17个,

是收录字最多的部之一。

这些字涵盖了

和玉相关的各个方面,

从开采、产地、类别、

到声音、色泽、功用

……

都有涉猎

 

 

 

 

 

 

 

玉的等价字

 

古人以玉比德,单单一个“玉”字就有无数不同的汉字描述。

 

如“璙”[liáo]、“琳”、“瓘”[guàn]、“璥”[jǐng]、“琠”[tiǎn]、“玒”[hóng]、“珦”[xiàng]、“璐”、“珂”[kē]、“玘”[qǐ]、“珝”[xǔ]、“琡”[chù]、“珙”[gǒng]、“琼”等,均表示美玉

 

如“珢”[yín]、“璅”[zǎo]、“璁”[cōng]、“琂”[yán]、“璶”[jìn]、“琟”[wéi]、“瑦”[wǔ]、“瑂”[méi]、“璒”[dēng]、“玗”[yú]等字表示“石之似玉者”,即说他是普通石头又有点委屈,说他是玉又有点不够格,在岩石矿物里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

 

再如“瑎”[xié]表示“黑石似玉”,即像玉一样的黑色的石头;

 

再细化一下,“玙”[yú]、"璠"[fán]表示从鲁地产出的美玉……

 

不得不道一句——我国文化真真是博大精深!

 

实际上,除了感叹底蕴深厚的文化,这种细分的玉名带给当时人的实则是规则,或者是阶级的严格划分。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对不同社会阶层使用不同玉质等级的记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 天子使用纯玉,上公使用略带杂质的玉(有称“石”),侯、伯等使用的玉质依次下降,到子、男时只能“执皮帛”,连玉都没有。礼器承载的礼制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王权的威严。

 

 

 



 

 

 

再举个直观的例子。我们经常会用“怀瑾握瑜”形容一个人有美好的品德。“瑾”“瑜”即是美玉的代称。

 

 

还有让人大开眼界的“球”字,其实是古代重要的皇室藏宝府库(球府);把“排球”一词颠倒过来(球排),竟是我们手腕上佩戴的玉串;再如,“球琳器”居然是贤才能者……

 

 

 

 

 

 

 

 

 

 

描述玉声的字

 

 

如果你身边有一对儿玉石,不妨将它们轻轻敲击。此时,你的耳畔一定响起清脆悦耳的声音。不同种类的玉石敲击成乐,也构成了众多表示玉声的汉字。

 

对于玉声的描述实际上来自《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距,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在《说文解字》当中,玉声是根据玉和其他器物相击发出的声音差异来区分的:

 

如“琐”特指玉件相击发出的细小、零碎的声音,所以现在有“琐事”“琐碎”等体现微小、细枝末节的词语;

 

如“玲”字有玲玲作响、玲玲盈耳、和銮玲玲,体现声音的清亮而连续

 

如“瑝”[huáng]字侧重碰撞的声音很洪亮,“玉之大声者”,和“琐”相对。

 

还有如“玎”[dīng]、”琤“[chēng]等均表示玉石相击的声音

 

特别地,当“玱”字表示玉的声音时读作[qiāng];而当其表示玉的形貌时读作[cāng]

 

 

 

 

 

 

 

 

 

描述玉貌的字

 

当我们端详品赏一件玉器时,首先感受的并不是其声音的清脆,而是外貌——光泽、颜色、透明度等。

 

在《说文解字》中,也有很多与玉外貌有关的词:

 

如“瑛”、“璀”、“璨”、“莹”形容玉器的光泽

 

如“玼”[cǐ]、“瑳”[cuō]、“璊”[mén]等表示玉的颜色。其中,“瑳”表示洁白的玉;“璊”表示赤色的玉;

 

如“璱”[sè]表示有横纹相间排列的玉石;

 

如“瑕”、“玼”等表示玉石表面的缺陷。“瑕”指玉中非原生的斑点,或者说次生色(个人理解),有成语“瑕不掩瑜”(形容优点多于缺点);“玼”读[cī]时和“瑕”的表意基本一致。更严重的瑕疵可以被称为“珛”[xiù]。

 

 

 

 

 

 

 

 

 

 

 

加工过程的玉字

 

古人从新石器时代起便在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孕育了成熟的治玉技术。

 

《诗经》里的一句话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有匪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瑳”、“琢”便都是玉器加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再有,“琱”[diāo]、“理”也是在加工过程中逐渐成型的汉字。正可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用于礼仪的玉字

 

原始先民认为玉是通灵之物,可通天地鬼神,于是对其加以崇拜,以求能够得到神灵的佑助。许多最初起源于祭祀的玉部字,有“璧”、“瑗”、“环”、“琮”[cóng]、“璋”、“琥”、“璜”、“瑒”[yáng]、“珑”、“瓒”[zàn]等。

 

曾侯乙墓出土谷纹玉璧

直径大约等于整件玉器直径的三分之二的小孔者为玉璧;孔径为整件器物直径的一半是“环”,因“环”与“还”同音,故用作召回被贬臣属之象征;大孔者为瑗,是天子召见下臣的凭证,也是搀扶君王时手执之物。

 

曾侯乙墓出土兽面纹玉琮

琮内圆外方,《周礼》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记载,多为祭祀使用。

 

齐家文化牙璋

璋在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中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犹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半圭为璋”,而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

 

梁庄王墓出土乳钉纹玉圭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除了被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军事等方面,中国人十分重视“身后事”,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丧葬礼俗——玉殓葬。人们认为玉可以辟邪也可以保护尸体,故而以玉做陪葬。

 

比如“琀”,《说文·玉部》解释为“送死口中玉也”,再如《抱朴子》中写“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等,无一不显示古人对身后事的重视。

曾侯乙墓出土六畜玉琀

 

用于装饰的玉字

 

玉的美感,加上士大夫阶层所追求的“玉之五德”,佩玉的风尚在古代中国十分流行。譬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抛却礼仪用途的玉器,装饰性的玉器可谓从头到脚都有存在。

曾侯乙墓出土四节活环龙凤玉佩

 

曾侯乙墓出土谷纹卷龙佩

 

如“珩”[héng]、“璜”[huáng]、“瑀”[yǔ]、“琚”[jū]、“瑬”[liú]、“璪”[zǎo]、“瑱”[tiǎn]、“珥”[ěr]、“珈”[jiā]等,组合起来几乎是古人盛装时一身玉饰的合集

曾侯乙墓出土卷云纹玉珩

玉珩,佩玉上面形状像磬的横玉;如果从字音上以“衡”通假,即维持玉组佩平衡之意。

 

曾侯乙墓出土金缕玉璜

玉璜,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山西黎城黎国墓地M2出土玉组佩

在玉璜之间的串珠即是琚、瑀

 

古代皇帝冠冕前后的串珠即“鎏”或“璪”;

分垂于两耳侧的玉饰即“瑱”

 

橄榄石耳饰,用古人的话即“珥”

 

曾侯乙墓出土谷纹和云纹玉玦

玉玦也是耳饰,也有礼仪用途

 

明穆宗朱载垕陈皇后像

皇后佩戴的两侧头饰称为“珈”

 

还有一些字来自剑饰:璏、珌、琫。实际上,玉剑饰从手执处到剑尖包括四部分——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

曾侯乙墓出土玉剑

 

 

事实上,还有一些看似和玉无关,也非矿物岩石,实则和玉有同等欣赏审美价值的物件,被先民奉为圭臬:如“玑”、“珠”、“珊”、“琲”[bèi]、“琛”[chēn]……

 

 

 

实际上,这些与玉有关的王字旁的汉字,绝大多数都与和田玉(软玉)有关,和翡翠的美貌并没有很多关系(无拉踩,轻喷)。为什么呢?许慎老爷爷将汉字整理成册的时间是汉代,而现在颇为流行的翡翠在明清时期才开始流行,因此绝大多数流传的关于玉的描述都是对和田玉而言的~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陆建芳. 中国玉器通史·战国卷[M]. 深圳: 海天出版社,2014.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武汉:文物出版社,1989.

张崇宁. 山西黎城黎国墓地[M]//国家文物局.2007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开明文教出版社,2008:40-45.



推荐阅读

热门推荐

相关文章